高铁不文明占座行为被视频曝光;男子全程直播拍摄,请人为孕妇让座;插队引发互殴的视频在网上热传……类似的网络视频曝光行为不时出现于互联网平台,有的在短时间内引爆舆论焦点,引来众多网友围观评论。
近年来,随着各类视频网站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网络视频曝光成为很多人披露不良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舆论监督方式之一。但在这个过程中,拍摄曝光视频的行为是否存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甚至触及法律“红线”的可能?如何把握行使舆论监督权与保护他人隐私权等权利之间的关系?如何防止有些人为了获取“流量密码”,随意剪切视频片段,编造事实、恶意炒作,扰乱网络公共秩序?这些问题,也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有些网络曝光行为看似正义之举,有的也的确是为了揭露社会不良现象,但将拍摄的他人视频,尤其是可能会引起负面影响的视频随意传到网上,则有可能侵犯他人肖像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等,对他人的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最终有可能“好心帮倒忙”。现实中,还有人借网络曝光之名,泄一己私愤,通过视频剪辑或文字引导,掺入主观倾向甚至不当目的,片面地对他人的某种行为进行曝光,甚至引导进行“人肉搜索”,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精神压力。比如,某地一理发店老板常将和自己发生矛盾的顾客的视频随意发到网上,甚至配文“曝光奇葩行为”,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与诋毁。当事人名誉尊严受到损害,不但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正常生活,也使社会公众感到缺乏安全感。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曝光不能触碰法律“红线”。公民的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以及个人信息权益等是人们的基本权利,也是人们正常生活的保证,必须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必须严守法律底线,依法处理好公民自由表达和隐私权等合法权利保护之间的关系。虽然,目前我国没有针对网络曝光的专门性法律,但根据我国的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不得在网络平台上散布谣言,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名誉、隐私和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与此同时,民法典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等。曝光视频的发布者如果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对当事人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很可能被追究相关民事乃至刑事责任。
共筑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网络生态,需要各方配合打好“组合拳”。网络视频平台应当依法履行义务,承担相应主体责任,强化内容审核机制,对视频中涉及的违法行为和不良内容进行及时监管;视频内容生产者应不断加强法律学习,提高自身法治素养,深刻认识到曝光行为必须在法律规范中进行,要以尊重他人合法权益为前提;政府监管部门应强化协作,进行联合执法督办,定期对内容管理主体开展监督检查,开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确保网络空间风清气正。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29日 第 19 版)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将于12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臧铁伟25日向记者介绍了本次常委会会议将审议的法律案和立法工作情况等。立法法修正草案、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等6件法律案将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继续审议。... [详情]
记者近日从省司法厅获悉,今年以来,省司法厅坚持以法治为民为宗旨,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现代化建设,全面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等服务资源,统筹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专业化水平,法律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 [详情]
今年以来,我省深入推进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作,目前全省已按要求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9411名,经轮训合格后由所在县(市、区)司法局颁发证书、徽章。... [详情]
综合美媒报道,当地时间12日,美国地方法院法官正式驳回了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有关海湖庄园被查获文件的诉讼。... [详情]
为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及配套法规,不断提高公务员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实现以法促管目标,近日,省委组织部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公务员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监督检查长效机制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持续强化公务员法及配套法律法规贯彻实施。...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