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藏族文学栏目由藏族文学史、古典文学、古今藏戏、口传文学、当代文学等栏目组成。 藏族古代文学在藏族文学史上具有不容轻视的地位,从内容到形式自成系统。其创作群体的角度来讲,可分为三种。其一,由民间集体创作,而经后人整理的口传文学。如;创世史诗、英雄史诗、长篇叙事诗、机智人物故事、魔幻故事及生活故事、寓言故事、各地民歌、谜语、谚语、哲嘎等等。其二,由宗教人士创作的直接或间接宣扬宗教思想的文学作品。此类文学作品内容比较丰富,体裁繁多。包括史传文学、诗歌、颂词、格言、散文、小说、剧本等等。其三,主要由世俗贵族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一类型文学也在藏族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最具有代表性的如;朵噶·次仁旺杰的《循努达美》和《颇罗鼐传》等小说。 [查看]



青沙山,愿你常绿
作者:仓生荣   来源:《缤纷高地》   发布日期:2010-04-28 17   编辑:仁增才让

    我的老家在青沙山脚下,那儿,曾留下了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欢笑和眼泪。

    采蕨菜的事永远忘不了,尽管那时我才五岁。家乡人把采蕨菜叫“打蕨菜”。一次,姐姐要上山“打”蕨菜,我哭闹着跟了去。路上,我问姐姐,既然是“打”蕨菜,为什么不带上榔头、棍子之类的东西呢?目不识丁的姐姐也理解不了“打”字的含义,别出心裁地说了好多玩笑话。那半山腰的蕨菜真多,姐姐专采那些还未展叶的,不到半天时间,采了满满一背斗。那蕨菜煮熟后再撒点盐用青油炒一炒,吃起来香喷喷、脆生生的,直到现在,想起来,总还忍不住涎水直流。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常挂在乡亲们口边的老话。不错,青沙山上有可食的蕨菜、野果,有可作燃料的各种灌木,有可煨炕的叫做“杂发”的沼泽草,还有好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动物和小草,是它们美化和养育了我的家园。然而后来由于忽视了人口与土地的矛盾,由于大锅饭压抑了人们向土地投入的积极性,山,越吃越穷,乡亲们的肚里越来越空。一个星期天,我跟父亲去上山打柴,整个山上都是光秃秃的,很难找到可以动镰的地方,我们只好用镐挖根。父亲一面挖一面叹气:“唉!连根也扎不住了。”我想,父亲的语意不止一层,就在这一年,我家因生活所迫,投奔他乡。

    一九七五年,我有幸上了青海民族学院。毕业后到牧区工作。每次回老家,青沙山总给我留下新的印象。变了,一年年的变了。政府从多方面给群众以扶植,家家都种了责任田。粮食多了,可作燃料的各类秸秆也多了,人们再也用不着去上山铲草砍柴了。不仅如此,林业政策落实后,群众积极在荒山荒坡上植树,仅古城村一户农民,就在青沙山一带种杂树上万棵。光裸的青沙山又披上了绿装。

    我对故乡深深的情感是无法用文字表述的。我只有把一切寄予我内心深深的祝愿之中:青沙山,愿你常绿。

1988年夏于贵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