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藏族文学栏目由藏族文学史、古典文学、古今藏戏、口传文学、当代文学等栏目组成。 藏族古代文学在藏族文学史上具有不容轻视的地位,从内容到形式自成系统。其创作群体的角度来讲,可分为三种。其一,由民间集体创作,而经后人整理的口传文学。如;创世史诗、英雄史诗、长篇叙事诗、机智人物故事、魔幻故事及生活故事、寓言故事、各地民歌、谜语、谚语、哲嘎等等。其二,由宗教人士创作的直接或间接宣扬宗教思想的文学作品。此类文学作品内容比较丰富,体裁繁多。包括史传文学、诗歌、颂词、格言、散文、小说、剧本等等。其三,主要由世俗贵族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一类型文学也在藏族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最具有代表性的如;朵噶·次仁旺杰的《循努达美》和《颇罗鼐传》等小说。 [查看]



《君规教言论》第一品 不放逸1
作者: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颂 索达吉堪布 译释   来源:   发布日期:2010-03-31 15   编辑:仁增才让

   从前有两个魔鬼,一个皈依了三宝,另一个未皈依。一天,它俩外出遇见两位行路的比丘,未皈依者马上要夺取他们的性命。皈依者说:“别急,看他们讲不讲佛法,是否有修持,如果他们有这些功德,请不要害他们,否则再下手也不迟。”它们便一直尾随其后,那两位比丘很散乱,一路上都是谈论世事,没谈一句佛法,到了分手时才互相祝愿:“慎勿放逸!”未皈依者说:“看!他们始终未讲一句佛法,可以害他们了吧!”皈依者说:“不能,他们已经讲了甚深的佛法,只是你不懂而已。”接着皈依者讲述了:何为身不放逸,何为语不放逸,何为意不放逸,不放逸具足何等功德……未皈依者听它讲得有理有据的,不禁连连称是,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并发心皈依三宝。这两位比丘仅以“慎勿放逸”一句而远离了魔鬼的损害,同时,使另一个魔鬼也皈依了佛门。可见不放逸是何等重要。

 

智慧聪颖如日轮,不违二规稳如山,

等慈眷民如大地,广积福德如海洋,

如是应赞之君主,无论住于任何处,

诸眷众人生存因。             

如果具有杲日般的聪颖智慧,行为不违世出世之二规,如山王一样极为稳重,像大地一样平等慈爱一切众生,积累如海般的广大资粮,如是应称赞的君主和大德是世间的庄严,无论住于何处都是众人走上如法生存之道的因。

 

具相君主做任何一件事都有其相应的智慧,能合情合理地取舍,解开人们的疑网。如世人所言:世间明灯就是智慧。无论是修行人还是非修行人都必须具足聪颖和智慧,因为它像太阳一样能遣除一切黑暗。即使仅有世间智慧,也会比较圆满地处理世事。一个明达的世间人,遇到生活中的大小违缘,能想得开放得下,就不会有很大的痛苦。所以君主平民都必须先具足智慧才能成办一切,如达瓦王子以智慧救了暂桑的今生来世,邹忌以智慧使齐王战胜诸国。

 

以智慧作先导,则所作所为不致于违反世出世的规则。若有违于世规,则难以生存;若违于佛规,今生来世必然会遭受种种痛苦。所以,无论是君主还是凡夫,无论何时何地,他人知不知见不见之时处,都应自行稳重,像山王一样不为任何外境所转。

 

君主对待自己的下属,亲疏平等慈悲爱护,则不会有偏爱和忌恨。就像大地一样平等如一,无论是对达官显贵还是平民乞丐都是一视同仁。他们在积累资粮时,上供下施、严持戒律,乃至念诵观音心咒的善根都不轻视懈怠、尽心竭力,所积累的福德像大海一样的深广,就像《格言宝藏论》中所讲:“大海不厌河水多,国库不厌珠宝多,欲者不厌受用多,学者不厌格言多。”同样,我们在积累资粮时,不应满足于现有的修法和功德而浅尝辄止。

 

具足以上四种法相的人,不论是否有很高的名誉地位,都值得世人称赞。无论在哪里,众人都会如众星捧月般地云集投归身旁,成为众人的依怙。

 

爱学一切取舍理,善于依法而行持,

此君善良众生乐,君劣眷民受痛苦。

爱好学习一切世出世正法之规,懂得正确取舍的道理,一切行为善于依靠正法而行持,如此贤善的君主是众生真正的依怙,眷民依其今生来世均能安乐,否则,若君主恶劣,则眷属会遭受很大的痛苦。

 

善良君主与恶劣君主有很大差别。前者为一切众生暂时和究竟安乐,而喜爱学习一切正确取舍道理。从生活中小小言行、为人处世,乃至解脱生死的道理,他都非常乐于学习,了知之后,并极能善巧依法付诸于实际行动,遇到要事之时,也能依法妥善处理,使所有的眷民,口服心服如此善良君主,使其眷民亦知善恶取舍之道,今生来世皆得安乐。如开元盛世的李世民,既勤于学习治国之道,又真诚推尚佛法,盛唐因依靠这样善良明达的君主而四海安宁极兴一时。而后者因不乐于学习,世理不知,佛法不晓,所作所为,无法无天,智慧低劣,品德败坏,只为自己的私欲,恣意妄为,其眷民依靠他也是无一日之乐,不得不在今生来世感受种种痛苦。如某位总统任职七年,与八个国家交兵作战,致使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所以作为君主无论贤劣,理当善学一切取舍之理,并能依法行持!

 

较诸普通之人士,君主更为严峻故,

彼等所作所为中,引起重大利害事。

君主乃众视察处,是故一切诸君王,

所作善恶虽细微,世人评说并关注。

君主与普通的人士相比较,则是更为严厉的对境,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关系到所有眷民的重大利益和损害,君主身居高位是众人的视察处,所以,一切君主所做的善恶事即便是很细微,也会成为世人所关注评说的主要话题。

 

在众人的心目中,普通人士与君主的所作所为是不一而论的。君主的善恶之举非但关系到举国臣民的重大利益和损害,甚至细微举动也为众人所关注,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正如唐朝女皇武则天因她自己对三宝敬仰而带动了当时的文臣武将,平民百姓都对佛法很敬重而为后人所称道。又如“楚王爱细腰,国多饿死人”。所以说,君主是极为严厉的对境,是众人的观察处,无论大小善恶之行,都会引人注目,众人也是倍加关心。摄受众多眷属的大德也是一样,他的日常起居,穿着言谈,甚至开一个玩笑,弟众们也会十分关注,引起重视。所以,君主们为了利益众人,应当对自己的微言细行,都要注意于人们心目中的影响而谨慎从事!

 

具有智慧之君主,极其热衷高尚行,

具足千光之太阳,于此世界极庄严。

真正具有智慧的君主,非常热衷于高尚的行为,就像具足千光的太阳,成为世界的真实庄严。

 

具有智慧的君主极为喜欢利益他人,他的行为能给人们的生活及内心带来光明,犹如千光之太阳,成为世间真正的庄严。像泰国的国王,特别注重断恶行善的行为,以佛法执政,其国内公民都有出家学习经律的机会,赢得了举国的爱戴和崇敬。因此公民们常作大规模的放生受戒活动,将功德回向于他能常久住世。公民们都觉得这样的贤善国王,是他们心目中不可缺少的太阳。具智修行人也同样喜欢高尚行为,如藏土被人们称为讲法最绝妙者的邬金丹增诺吾,他一生中最乐于为众人讲经传法,总其一生中为众生所传之法多达几十种,有的论典传讲过四、五百遍。又如有史以来世人共称的印度六大庄严,他们精于闻思修,善于讲辩著,将如海的甚深要诀著成如宝灯般的论典,照亮人们通往菩提的路,遣除了后学者相续中的种种疑惑与无明痴暗,在无数修行人的心目中,觉得这些圣者是众生依怙,是生生世世不愿舍离的怙主。

 

若于贤善正士行,毫无兴趣劣种者,

则诸凡人亦非理,何况说是众君主?

如果对贤善高尚的正士行为没有丝毫兴趣,此乃恶劣种姓,对凡夫俗子来说也是不应理的,更何况是众人的君主呢?

 

君主在思想境界等各方面要比平凡人更胜一筹。平凡人若是对贤善正士之行为索然寡味,尚不应理, 何况是 君主?一个普通的修行人若是对闻思持戒等没兴趣,只是对谈生意看电视搞非法行,兴趣十足,津津乐道,则不及一个世间有修养的人,更不用说是一个寺院住持如是行持。人的兴趣往往与其各自的种姓有相当大的关系,如大德们非常热衷于闻法传法行菩提道等忘我利他的殊胜行为。有些大德在幼年玩耍时,也扮演佛菩萨形象,保护小生命等。而其中的卑劣者,却喜欢伤害小生命、偷盗、不孝顺等,对伦理道德贤善行为毫无兴趣,就像老狗前摆上青草一样。这些劣种的行为,对平凡人来说也不应为,何况身居显位的高贵种姓之人?

 

若与劣种士夫众,同流合污共相处,

谁亦不会恭敬彼,遭众欺侮及诽谤。

如果经常与卑劣的凡夫众生同流合污、共同相处,谁也不会恭敬他,甚至还会遭到众人的欺侮和诽谤。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本来修行很不错的人,若经常结交一些品行下劣者,不但不能调伏他们,反而变成一丘之貉,并勤于非法行。即便其见解行为没有明显的改变,但因常与恶人共处,别人也会敬而远之。所以,应该远离恶友、恶知识,如果不能远离,也应经常亲近善知识。这样,犹如蓬生于麻中,不必扶持而自直。

 

世间那些有权有势有财的人,如果因一时的得意而忘形,便不谨慎自己的行为,随同恶友出入妓院赌场,不久这些风流韵事已见诸报端,传言于街头巷尾,甚者锒铛入狱,当初的“红人”此时也为众人所唾弃,遭到添枝加叶地非议诽谤。犹如芬香茉莉花,若落粪坑中,定会遭众人嫌弃和践踏,所以切莫结交恶友!

 

具有财富权势者,多数君主因放逸,

漂泊流浪如狂象,彼眷亦成如是也。

具有财富权势的大多数君主都因放逸的缘故,终将如狂象般漂泊流浪,他的眷属也会如是流浪无有定处。

 

历史上,创业的君主打下江山后,财富权势具足,一时犹如大树成为众生的依怙处,为臣民所敬重。但有些因此冲昏了头脑,一反常态,放逸无度,以致于天下大乱,导致失去王位,民众也流离失所。如闯王李自成创下基业后,认为是一牢永固,便放逸散乱,不认真护持国政,后来他与眷民不得不漂流异乡。当今的一些富商,拥有高级的轿车,豪华的别墅,最初众人都很羡慕、恭敬他,后来他自以为大权在握,便恣意妄为,致使公司倒闭,甚至负债累累、家破人亡,其手下的职员们也随之下岗到处流浪。

 

作为大德高僧也是一样,有些因往昔的福德因缘,具足财富地位,却不能恒时以正知正念护持自相续,自认为圆满具足了一切,不再反观自心,为所欲为,结果,身败名裂,到处漂泊。某地有一位老和尚,任一寺院的住持,本来名誉、地位、属眷等比较圆满,却因为在女居士前不拘小节,别人添油加醋地编造一些奇闻,一传十,十传百,众口铄金,最终他只得到处流浪,弟子更是四处奔跑。所以,作为修行人应常观自心,慎勿放逸!

 

此外国王君主众,善恶诸行为如何,

一切眷属效仿之,彼等之行亦复然。

一些世间国王或高僧大德,他们的行为是善是恶,其一切眷属也随之效仿,他们的行为也会随君主而趋向善恶。

 

人们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意思是说君主行得正,下面的人也行得正,反之亦然。如君主注重道德教育,民众也会如是实行;若国王只重视发展经济,则整个社会风气也是一切向钱看。国王若很贤明,言行慎微,如理取舍善恶,则他的臣民也是见贤思齐,奉行善法。另一方面,修学人更应该随学上师的言行和意趣,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上师相应,犹如印模里取出的塔像一样。如一个道场的住持,虽然已是年愈古稀,但每天仍然坚持传法,他所培养的法师们,也是从不间断传法;上师平易近人、乐于赈贫济穷,他的弟众也是和蔼可亲、乐于助人……因此作为一寺之主,为了利于后学者的言行和相续,理当大行也顾细谨!

 

设若国王贪财物,以财将毁其王法,

君主若喜淫乐事,娼妇女众气焰高。

如果国王贪执财物,以此必将毁坏其王法,如果喜好淫乐之事,娼妇女众就会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国王导致国破家亡的悲剧,大都取决于其自身的两个原因:一是贪财导致毁坏王法,二是因溺于淫乐事,使红颜女人妄自尊大,左右国事,危及朝政。有一定权位者,若依仗权势明目张胆地贪污钱财,其欲壑难填,今日贪一千明日贪一万,贪心犹如喝盐水一样,越贪越厉害,不能自制,终有一天,会走进监狱的大门,毁灭自己。另一方面本来足智多谋的君主,往往因贪色好淫而导致朝纲大乱,失去江山,如历史上的唐玄宗,为讨得贵妃的欢心,而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遭致民众怨声鼎沸。一般娼妇女人,若得宠幸,会以自私的狭窄心胸,控制国王的行为,不顾国家百姓的存亡,以此使天下大乱。

 

若听离间遭挑拨,不知观察受妄诱,

倘若轻信为众动,若喜面谀闻诈语。

如是此等狡诈者,发现君主乐于此,

彼等依此寻时机,想方设法欺骗之。

如果喜爱听信离间语就会遭到是非的挑拨,不知道详细观察就很容易受妄语的引诱;容易轻信别人就会为他人所动摇,若喜欢表面上的阿谀奉承就会经常听到狡诈语。这样,那些狡诈的人,一旦发现君主喜欢这些,他们就会寻找机会想方设法欺骗君主。

 

狡诈者最善于察颜观色,投其所好,寻机图谋私利。君主如果喜欢听离间语,则那狡诈者就会在金刚道友之间,金刚道友与金刚上师之间,金刚上师之间“不辞辛劳来往传音”,使彼此误解,产生不必要的矛盾。有些狡诈者观知上师慈愍病人,喜于放生,他们便以此为借口,“下山看病”、“为了上师长久住世去大城市内大量放生”而放弃自己的闻思,在外面却胡作非为。对这类似的花言巧语,上师若不加观察就很容易被妄语所引诱。如果君主没有主见,轻易相信他人,经常会因为众说不一而不能作主,处理事情总是左右为难、举棋不定。如果君主没有一定智慧鉴别他人所说的话是真是伪,喜欢听当面的赞叹,自然就听不到真实语,只能听到那些狡诈者的阿谀奉承。所以,作为君主应该行得正坐得稳,让他们无机可乘。对人的性情详加观察,对人的语言莫易轻信,以智慧抉择取舍,无论他们如何想方设法,也欺骗不了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