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学栏目由藏族文学史、古典文学、古今藏戏、口传文学、当代文学等栏目组成。 藏族古代文学在藏族文学史上具有不容轻视的地位,从内容到形式自成系统。其创作群体的角度来讲,可分为三种。其一,由民间集体创作,而经后人整理的口传文学。如;创世史诗、英雄史诗、长篇叙事诗、机智人物故事、魔幻故事及生活故事、寓言故事、各地民歌、谜语、谚语、哲嘎等等。其二,由宗教人士创作的直接或间接宣扬宗教思想的文学作品。此类文学作品内容比较丰富,体裁繁多。包括史传文学、诗歌、颂词、格言、散文、小说、剧本等等。其三,主要由世俗贵族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一类型文学也在藏族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最具有代表性的如;朵噶·次仁旺杰的《循努达美》和《颇罗鼐传》等小说。 [查看]
具慧一个亦能胜,强有势力怨敌众,
犹如光芒璀璨日,震慑一切诸星辰。
具足殊胜智慧者,即便是一人也能战胜强有势力的众多怨敌,犹如万丈光芒的太阳出现于虚空中时,能震慑一切星宿之光芒,使之隐而不现。
太阳亦名千光轮,词藻学中亦称之为一切星宿之主尊,此喻智者一人亦能震慑无智诸众。因具慧者有各种善巧方便,可以毫无畏惧地战胜一切怨魔敌众,并能使彼等信服皈依于自己。如释迦世尊在圆满无上正等正觉前,不计其数的魔众施尽伎俩欲加害扰乱,世尊毫无畏惧,如如不动。又如莲花生大士在入藏的途中,各种恶魔化为人形、旁生形、山形等欲夺莲师之性命,而莲师毫不费力全都慑服了他们,使彼等发愿护持佛法。还有米拉日巴尊者等都是以悲智慑服了怨敌魔军。如是具有智慧的人,能调伏一切愚昧无知的众生,也能以智慧的宝剑斩断自相续一切烦恼魔敌。
同样,世间具有智慧者,即使一人也能敌过强盛的大国,如大唐的文成公主与藏王松赞干布联姻,当时有达日、格色格等很多国家强欲聘娶公主,但藏王的大臣拥卜呷当巴,以智慧和善巧方便为藏王巧娶了文成公主。此犹如千光日仅一轮亦能震慑空中的一切星辰。
无智虽具财富等,亦与敌众共享用,
虽有势力成他仆,犹如象为铁钩驯。
无智慧的人,虽然具足丰富的财物,也会与敌众共同享用,即使拥有强大的势力也会变成他人的奴仆,犹如狂象力量虽大,一旦被铁钩驯服后,孩童也能役使。
有些人因往昔些许善业成熟的果报,今生富如多闻天子,但因他不具足取舍善恶的智慧,舍不得上供下施积累资粮,只是贪得无厌地积累,一生处于积财、守财、失财的痛苦中,而不能自拔。有些世间人本来拥有大批的钱财和眷属,但由于没有智慧,交一些狐朋狗友,行为放逸,最终财物耗尽时,反沦为他人的奴仆。就像印度的狂象,虽威猛无比,令人畏惧,若为人驯服之后谁都可随意役使。
若具足智慧,即可将有漏的财富转变成无漏的福报。如藏地犹如太阳般的伏藏大师蒋扬钦哲旺波,其财富圆满具足是无与伦比的。但尊者都用于济贫供僧等有益的善法方面,他虽然具有取之不竭的财富,而圆寂后,弟众中没有因财产引起微小的争论。
何人若欲成智者,每日当记一偈颂,
如是不断渐积累,则智增如上弦月。
任何一个人,如果想成为智者,每天应当牢记一首偈颂,这样不间断地日积月累,则其智慧就如上弦月一样能明显增上。
如果一个人具有持之以恒的精进及正确的修学方法,必定会成为智者。《萨迦格言》中云:“智者知识虽渊博,亦取他人之微德,长期如是行持者,速成一切智智位。”有些修行人自幼背诵讲辩经论,到十五六岁就成为精通五部大论的智者。有些大成就者在摄受弟子时,采取一种同修共学的方法,每日让大众在一起闻法、背诵、辩论等,以种种善巧方便促使彼等不断增上智慧。因为滴水可以盈器,聚沙能够成塔。
同样,世间学识渊博的人,也是依靠不断积累而得来的,如科学家爱迪生无有间断地每天记一句名言、作一篇日记而成为名扬世界的智者,类似的科学家、文学家也都是通过渐渐积累才有累累的硕果。所以,世间学问和出世智慧都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加上滴水穿石、坚韧不拔的恒心精进修学,才会有成果。
无精打采不学者,纵过百年无进步,
若欲获得智者位,则当刻苦勤奋学。
无精打采懈怠散乱而不求学问的人,纵使经过百年也没有进步,如果想获得智者的学位,则应当刻苦勤奋地学修。
如果一个人对学法、求法没有一点兴趣,即使修学一百年也如水中泡石,到死时还不会明白修学的目的。如贡塘大师《水木格言》中所说:“若不求学者,则如水泡石,纵经百年后,性干不会变。”
同样,世间人要想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也是需要多年的刻苦勤奋,“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都说明了智者之位是来自于勤奋。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数学家陈景润等,他们无不是从刻苦钻研、昼夜勤奋、精研细读中博得超群绝类的智慧。
若不精进无学问,无学问者虽向往,
荣华富贵亦无果,犹如冬季之树木。
如果没有精进是不可能有学问的,若没有学问,虽向往荣华富贵也无法得到,如同冬季的枯树不可能开花结果。
世间的地位权势、荣华富贵是由学问得来的,学问是由精进而成就的。如果一点学问也没有,却希望得到王位等,就如同向往空中花园一般。从前,有一个乞丐躺在城门的过道上,妄想:国王的头断掉,自己做君王。结果,他自己的头被国王的车乘辗断了。不造任何福德、不希求学识的人,怎么可能梦想成真呢?
如果自己精进求学,其学问与日俱增,则名声、地位、财富等将不求自得。所谓“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正说明了精进是获得学问必不可缺的助缘。如果自己以铁杵磨成针的毅力精进学法,智慧则如上弦月一样日日增上,虽不希求也自然能得到学位、名誉、权势、财富等。若不精进希求学问,一切所欲则如冬季枯树,绝不可能呈现枝繁叶茂之景。所以作为佛子应发起决心,勇猛精进闻思修法。
若是具有学问者,暂时纵然受衰败,
不久享受安乐果,犹如春季之妙树。
如果相续中具有学问,纵然暂时受到挫折衰败,但不久就会享受其智慧所赐的安乐果,犹如春季的妙树一般,生机盎然结出硕果。
具有定解和证悟的高僧大德,不为世间八风所动,纵遇命难也毫不气馁,就像皓月被罗睺罗所食一样,很快就能得以解脱,恢复圆明。如文革期间,本焕老和尚、清定上师等前辈大德,虽然被关进监狱,仍然不间断修持佛法,并以悲心教化有情。他们如雪狮无论如何饥饿也不会食不净物,在逆境中根本不会造任何恶业,后来依旧东山再起,住持教法,如愿地广度众生,使各地的佛教如妙树回春般地再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使众生共沾法喜,同享法乐。这里所说的证悟并非是看到观音菩萨、见到明点了……而是将不可思议的佛法融入心间,有一定的正见和智慧。这样的智者犹如纯金,任其千锤百炼,其本性也不会改变,即便在逆缘困境中,自利利他之行也不会改变,待因缘成熟之时,仍然享受正法之乐。
自境众人敬君主,智者他境亦受敬,
君主自己便可求,较国政重之学问。
君主只受自己境内众人的尊敬,而智者在他国异土也会倍受敬爱顶戴等,所以君主应该希求较国政更重的学问。
一般来说, 任何一位 君主只会受到自己国内臣民的敬重,或者是畏惧其权位尊他为上,唯命是从,或者对君主的英明决策,如理执政而心悦诚服,衷心祈愿他常久在位。但不同的是智者非但在其本国境内,而且居于异国他乡也是信受敬重。比如科学家,无论去到哪个国家都会受到众人的另眼相待,有智慧的大法师无论到哪里,皈依拜见者都是如蜂云集。上自国王下至贫民百姓,若有了学问自然就会享誉全球,但仅以王位不一定能得到他境众人的敬重。所以任何人都应该追求比国政还重要的学问。
本来功德自可得,然自不愿求学问,
反而嗔怒具德者,呜呼业力所感也!
本来功德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得到的,然而有的人不愿求学问,反而嗔怒具有智慧功德的人,此等愚人真是往昔的业力所感!
有一种人,自己缺才少德,不愿勤学苦读,积功累德,反而以嫉妒心对那些德才兼备者嗔恨恼怒。此实为业力所致!其实智慧等各种功德本来没有主人,何人精勤何人都会有收获,有些人不明此理,在自己望尘莫及之时,不虚心求学,也不随喜别人的功德,便自暴自弃,再不愿追求学问。其中有不甘自弃者,无法提高自己的学问,没能力使自己更上一层楼,便生起很大嫉妒心,以种种言行诋毁具德者。其实,嗔怒并不会使智者减少任何功德或受到丝毫损害,唯有使自己造下不可思议的罪业,如《法华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静静地想一下,嗔恚而害他,只能是引来痛苦之果,若将这功夫转用在学习上,自己也会渐成智者,何必去嗔怒他人?
古来学富之人即有“一字之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严谨求学态度,具有程门立雪的求学美德,何曾对待智者心存丝毫的嗔怒?思及至此,不得不令人从内心发出呜呼的悲叹,自不求学反嗔具德者的业力是何等的深重,无疑将感受恶趣无量的苦报。
设若远离智慧力,虽聚众人亦无益,
如同狮子与象群,被一山兔所制服。
如果没有殊胜智慧能力的人,无论集聚再多也没有很大益处,如同雪狮摧毁庞大的象群,具足智慧的一人也能制服众多怨敌。
做任何事情,必须要具足辨别取舍等能力,不但一个人无智慧不能成办事,即使集聚成千上万的无智者也不能共同成办一件事情,所以智慧是成办一切事情的根本。若整个佛教界都是不具智慧的人,对将来振兴佛教、弘法利生也不会有很大的利益。培养僧才也是如此,如能培养出一个具足智慧的人,以其智慧能力将能利益无量的众生。历史上大唐玄奘法师西行前往印度求法,以其深藏智慧翻译了诸多经论,他如同兽中之王——雪山雄狮能摧毁大象群一样,摧毁了众多外道的邪见,救度了无量的众生。所以,大德高僧一定要自己具足智慧,方能制服烦恼的狂心,在培养僧才中,应该尤其注重培养具足智慧者方能续佛慧命。
敌众虽有强势力,若具智慧能胜彼,
战时大鹏虽胜利,最后遍入天骑之。
敌众虽然有强大势力,若是具慧者一人也能战胜彼等,如同大鹏虽然战胜了遍入天,但最后却变成了他的坐骑。
智慧既能制服外在的敌人,也能调伏相续中烦恼魔军。修行人难免会遇到违缘和敌众,如果具足修证智慧,再多的魔军制造违缘也无济于事,如果没有智慧,即便听到一点点议论,马上就会退失信心或离开善知识。若是具慧者“纵住恶人群,抑处女人窝,勤律终不退”,遇到贪嗔痴的众生不会像鸵鸟一样逃避,去寂静处闭关,但没有闻思修的智慧就不能断除烦恼,绝不会有所成就。所以应该希求智慧,因它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具智者魔军尚不惧,何惧于外境的敌人?
传说大鹏鸟与持轮者遍入天作战,大鹏以强大的势力获胜,它骑在遍入天身上,并令其向自己求悉地。遍入天说:“我是大者,大者永远不会向小者求悉地,你应向我求悉地。”大鹏问:“什么是大者?”“能驮起小者就是大者。”“那,我是大者,你骑在我身上吧。”“那好,我就骑在你身上了。”这样,遍入天在作战时虽然失败了,但以其智慧,大鹏鸟却成了他的坐骑。同样智者能将逆境转成顺缘而不遭任何损害。
君王若具智慧力,则能保护诸国境,
即使孤身之一人,亦能统治全世界。
君王如果具有智慧,以其力量则能保护很多国境,即使孤身一人也能统治整个世界。
具智者虽一人也能广护诸多众生。往昔藏王松赞干布执政时,依其智慧,统治了南赡部洲的三分之一。成吉思汗等也是以其智慧,以区区十万之众,几乎统治了整个欧亚大陆。同样,具证的圣者大德,不仅能保护其本地的佛法,甚至整个世界的佛法,依靠他一人的能力也能得以兴盛,世间众生只要有信心都能得到他的加持,依止他闻思佛法,享受法乐。有的虽然暂时遭受违缘,但凭借其智慧之力很快能转为修道的助缘。如是悲智具足的正士纵在异国他乡,其眷属也会如夏潮一样,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如宣化上人等,都是凭一人之智慧力量,保护了众多人的精神世界。
若人持有智慧灯,则彼无有衰败暗,
通达经论之智者,世间庄严如明日。
若人持有智慧之明灯,那么他就无有衰败与痴暗,通达了如宝灯般的显密经论的大智者,会犹如明日一样成为世间的庄严。
智者不会有衰败和痴暗,犹如灯火上不会存在黑暗一样。因为,他已经通达了经论真义,具有明智的取舍和作为,能赐予众生安乐,犹如太阳东升之时,能赐给众生以安乐和新生。通达经论的智者,能以甚深妙法滋润一切众生的相续,遣除一切疑惑与无明痴暗,但若只能讲经说法,却不懂得一点事理,也会受到很多不必要的违缘。所以,应该具足事理融通的智慧,具有良好的人格,才算是真正的世间庄严。
一切世出世善聚,悉皆依靠智慧力,
故当先求智慧眼,复次再办诸所欲。
世出世间一切善妙的功德,全都依靠智慧力而成就,所以,我们首先应寻求如眼的智慧,然后再去成办一切所欲之事。
作为一个修行人,无论是弘法利生还是自断烦恼,都必须先闻思佛法并修持其要义,如是才能如法顺利地成办自他二利。如果不具足闻思妙慧及不共的功德,却做弘法利生的黄粱美梦,岂不是空中楼阁?古训有“出家伊始,当依师学律五年,然后再参禅学教……”,有些人刚出家就想去度人,这未免操之过急,若真想度人则应先求智慧,有了智慧才能以其力量成办一切善法。历史上的无垢光尊者等大德,显现上都是先闻思佛法修习禅观,增长智慧后,方利益众生的。作为一般根基的修行者,想成办自己所欲之事,则应当求智慧,它如明目一样能识别、抉择应修之道及其方便方法,否则一盲引众盲,将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一样的危险。
若不知理非理事,则彼纵然极精勤,
区区小事亦难成,何况成办重大事?
如果不了知何为应理与不应理之事,虽然外在的行为极为精勤,小小的事情也难以成办,更何况是重大事情?
成办事情的关键在于事先对应理与非理了如指掌,否则,纵然行为非常精进,小事也很难成办。如人们个个都想寻求安乐,但是其中有些人根本不了知应理应取的行善方法,却去裸体苦行,闭目臆想练习吐纳,或者做火烧水溺、食不净粪等各种苦行,所为皆与所求背道而驰,这绝对成办不了解脱痛苦的大事。又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因分不清应理与非理的界限,对自己该不该暂时回去一趟也抉择不了;若是智者,对任何事情了知取舍之理,明了解决的方法窍诀,轻而易举就能圆满成办。凡欲成办大事,首先必须以智慧如理抉择,之后再精勤,才能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