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学栏目由藏族文学史、古典文学、古今藏戏、口传文学、当代文学等栏目组成。 藏族古代文学在藏族文学史上具有不容轻视的地位,从内容到形式自成系统。其创作群体的角度来讲,可分为三种。其一,由民间集体创作,而经后人整理的口传文学。如;创世史诗、英雄史诗、长篇叙事诗、机智人物故事、魔幻故事及生活故事、寓言故事、各地民歌、谜语、谚语、哲嘎等等。其二,由宗教人士创作的直接或间接宣扬宗教思想的文学作品。此类文学作品内容比较丰富,体裁繁多。包括史传文学、诗歌、颂词、格言、散文、小说、剧本等等。其三,主要由世俗贵族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一类型文学也在藏族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最具有代表性的如;朵噶·次仁旺杰的《循努达美》和《颇罗鼐传》等小说。 [查看]
倘若依止罪恶友,如同树干为虫蚀,
衰减善资增罪业,诸过根源即劣友。
假如依止了行为不如法的恶友,就如同树干为虫蚁噬蚀一空,一切善法功德渐渐趋于减灭,诸多罪业日日增上。所以说,一切过患的根源是劣友。
若修行人,结交罪恶深重之恶友,一切都会毁之殆尽,如同可作栋梁的参天大树,被虫蚀成朽木而不可雕也。一个戒律清净、心地善良、精进闻思者,本来可以成为佛教界的佼佼者,但因长期与恶友相处,如同久入鲍鱼之肆,不可能不患染一些不良习气,行为随之越来越不如法:对闻法无所谓,逛商场做买卖,口哼流行歌,走路踏舞步……道心渐退,恶业日见增长,来世只有下堕。对这样的劣友,应渐渐远离,如《佛子行》中云:“交往恶人增三毒,失坏闻思修事业,令成无有慈悲者,远离恶友佛子行。”
同样,世间历来多少英雄豪杰,因与奸人为伍、恶人为党,致使大业灰飞烟灭。如今的一些商人财主,事业本来是红红火火,但因结交恶友,常出入于酒肆红楼中,久之则玩物丧志福德耗尽,所做事业不得不关门倒闭。所以,无论何人,皆当远离恶友,亲近良友。
观看众人聚会等,放荡不羁不稳住,
犹如柳絮随风飘,君主此行岂庄严?
经常观看众人聚会、娱乐,行为没有一点约束,极不稳重,就像柳絮一样随风左摇右摆、飘浮不定,君主若有这种行为,岂不是很不庄严吗?
世人往往由于内心空虚,无法打发时间,经常借助各种娱乐活动来消遣,出入舞厅参加晚会,观看运动会,游逛赛马场等公共场所,东看西瞧凑热闹,所作所为无拘无束。如果君主也像这些愚人一样出入无度,肯定对自己的言行有不良的影响,沾染上这些习气,使自己放逸散乱,不能集中精力处理要事,威望将一落千丈。世间素质较好的学者文人,都不会这样做,他们很少离开书案,以学识充实自心,以高尚品德熏陶人格,身心极为稳重。而现在的某些修行人,连这些在家人也不如,白天穿和尚服去寺院念经挣钱,晚上西装革履在酒桌上谈生意做买卖,从来不检点自己,且不说了知戒相,连一般做人教言的名词也没听过,一天到晚,如风拂之杨柳一样,随着其相续中的烦恼驱使,业风吹动,飘来飘去,没有身心自在的时候,这样的君主,别人嗤之以鼻,羞于为伍,哪里还称得上庄严?
时值末法恶世,了知此教言并如理实修者,犹如指甲上的微尘,极为稀少,大家如今幸遇这些金刚语,当励力悔过自新,使自己的身心稳如泰山。
是故怙主龙树尊,于亲友书中宣说:
赌博看会与懈怠,饮酒依止恶劣友,
以及夜间入村落,毁坏名声六种因。
应以此等为范例,断除一切非法事。
所以,众生怙主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宣说了:赌博、看会、懈怠、饮酒、依止恶劣友,以及夜间出入村落,是毁坏名声的六种因。
佛教中第二大怙主龙树尊者,为教诫其挚友乐行国王,在《亲友书》中至诚劝他,平时行为应注意六个方面。第一是赌博,如打牌下棋搓麻将等,世间人身心无聊,常常借此来消磨时光,本来是富有盛名万贯家产之人,一旦染上赌瘾,终将声名狼藉,倾家荡产。以前一位大资本家的纨绔子弟,乐于赌博。最后连自己的妻子和小妾都输给了别人,之后只好流浪街头。第二是看会,包括琴棋书画看戏等热闹的地方,古人云 “玩物丧志”,若耽于其乐,君主则顾及不了国政,修行人则心不安稳,随境而转,荒废道业,自心为贪嗔所染,不思修行,故应听受华智仁波切说:“怨仇争处不可去,众人聚处不可去,玩乐之处不可去。”有智慧的人都会远离这些愦闹处。第三是懈怠,即是不精进修学善法,对甚深佛法生不起信心,日复一日地拖延,精进于无益琐事,正如《入行论》云:“贪图懒乐味,习卧嗜睡眠,不厌轮回苦,频生强懈怠。”第四是饮酒,如《宝鬘论》云:“由酒世间讥,误事亦耗财,痴迷行非事,故应常断酒。”饮酒有众多过失,《圣欢喜经》中将其归纳为三十六条,余经有七十二条之说。饮酒为众病之门,致使智慧丧失,能力减弱,舍弃正法而取非法,如疯似癫,啼笑无常成为众人谈笑的话柄。在某地有一营长,经常贪于饮酒,人称“酒疯子”,一次,他喝得醉如烂泥,躺在道边,呕吐狼藉,一群狗跑来吃完呕吐物,舔他的嘴,他也舔狗的舌头迷迷糊糊地说:“哼……这面片真好吃……”后来,因酒醉做了些失职之事只得贬职回乡。第五是结交恶友,犹如白纱入缁不染自黑,贤良之人若与恶友为群,自然会随之作非法行,增长恶业,失坏一切善法,成为堕入恶趣的基石,故当远离。第六是夜入村落,遭人讥嫌。佛在世时,因阿罗汉邬陀夷,夜入村落而遭难,故而制戒。如今修行人不能逛夜市、吃夜宵,即使不会有梵行难,也会遭来世人的讥嫌,不应像魑魅鬼一样,应该安住舍内参禅拜佛等。
以上六因是失毁名声的行为,以此为例,智者应举一反三,凡非法事悉应断除,不要以不知或因别人都乐于此而放逸随行。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谁都会对名声有执著,要想有美名,除非己莫为,古人也说:“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若自己某些行为引起他人的嫌疑,将会使名声受到很大损害,而带来不必要的烦恼。所以,我等当励力如法行持,断除一切非法,行持一切善法。
行持应理非理事,长久串习增功过,
故以念知不放逸,调正自续则成善。
行持应理之事,经久串习则会增长功德,若常行非理之事就会增长过患。因此,我们若善于以正知正念护持身心,所作所为不放逸,惯于调自相续,则一切行为都能成为善法。
每个人的功过增长与串习有相当大的关系。如从前,印度的扎堪婆罗门为调伏自心,使自己念念相应于善法,专门用黑白石子作测判,尽力对治,使自己不生恶心,最初全是黑石子,中间黑白均等,直至最终全是白石子。由此看来,善恶完全在于串习,正如龙树菩萨的《养生篇》中说:“一切众生之功过,皆以串习为根本,习惯亦依赖自己,是故串习德最胜。”如我们出家之前,三点钟肯定睡得正香,出家后,每天早晨不得不三点钟起床,刚开始不习惯,久而久之,三点自然会醒。像有些刚到佛学院,不习惯于整天闻法,总想往外跑,渐渐才习以为常。其中的关键就是善于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同样,一个人好做坏事,也是与他的习气有关,若从小喜欢杀小虫,长大乐于杀猪杀狗,由此可知,应理非理皆由习气所致,只要以正念正知常护自心,自然能如法行持。历代传承上师强调诸行之中,皆以调伏相续最为关要。得此窍诀,我们应该充满信心,只要观察自心,励力于转恶成善,则如上弦月一样,最终肯定会德行圆满。
行为小心谨慎者,博得诸众之恭敬,
诸放逸者见彼时,亦会畏惧被慑服。
言行谨慎、小心取舍的人能博得众人的恭敬,那些放逸身心行为轻浮的人,一见到他就会非常害怕而被其威慑力所镇服。
做任何事情,若能以戒律世规来衡量约束自己,则必然会赢得众人的赞叹恭敬。但世人不了知这些,本来心地善良,只因为平时说话做事欠思考,冒然而行,致使众人对他印象不良,甚至认为他是个恶劣的人。修行人中,尤其是刚学佛者,本来一直在放逸中度日,根本没有一点寂静相,说话也是高谈阔论,像在商店里大街上一样大吵大嚷抢嘴快舌,走路一蹦三丈高,左摇右晃,横冲直撞,对年迈上座也不知恭让道旁。这些人一旦突然撞到具足威仪、严持净戒者,恨不得马上钻到地缝里躲起来,羞愧无比。所以,我们平时应学习先贤大德的四威仪,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让后学者能效仿并生起敬畏之心。
贪欲诸祸之根本,佛陀说为木鳖果,
虽未断除诸贪执,却莫贪得无厌也!
贪欲是一切祸患的根本,佛陀将它比喻成木鳖果,所以我们暂时虽然不能断除一切贪欲执著,但也应尽量对治,不能使自己贪得无厌。
世间有情被无明痴心所惑,无始劫来,耽著饮食住宅、儿女情长、荣华富贵、享受快乐等等,产生了难以满足的贪欲之心。因今生享乐造业,来世感受痛苦,《妙法莲华经》中告诫我们:“汝等莫贪欲,贪如木鳖果。”木鳖果子外看色鲜形美,芬香袭人,令人垂涎,但若食用,马上会断送性命。同理,世人享受妙乐,满足了自己一时的贪欲,但最终都要去阎王前清算债帐,受苦无量。
作为欲界众生,无法使自己刹那断尽所有的欲望,但绝不能和世间从未被正法调化的有情一样,受贪欲的驱使疯狂地追求欲望来满足自己。以五欲妙乐来断除欲望,犹如渴者饮用盐水不能解渴一样,永无尽时,反而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如一个穷人贪恋于公主,因无法满足致使精神失常。可叹的是,世人为了财色名食睡,日夜贪执,在所不惜,“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体,内箭亦如是,爱箭伤有情”。修行人明知轮回由贪执而生,反将珍宝人身浪费于畜禽淫欲之乐,岂不枉费人身?如《四百论》云:“犬等亦所共,恶慧汝何贪。”修行人虽不能立刻尽断贪种子,也不能太暴露,一旦贪心退消,自己会为一时的贪欲而面红汗颜。所以稍有理智的人,应竭力对治自己的贪心!
具足梵行居士戒,君主世间之庄严,
犹如群星中明月,诸众生起欢喜心。
君主如果 严守 居士净戒,具足清净梵净行,就成为整个世间的真正庄严,犹如千万颗群星中清凉皎洁的明月,能使众人生起极大的欢喜心。
梵行居士戒,是指在家男女所行持的断除淫欲等五条居士圆满戒,如康熙帝、文人学者中的苏东坡、范仲淹等,大多自己持梵净行,同时也影响到其周围人崇尚道德。他们能真正地为民众带来利益,犹如明月,成为人心沉迷于无明黑夜中的所依,是世间的庄严,深为众人拥护爱戴。
同样,修行人中,若是戒行清净,如大成就者托嘎如意宝,且不说他自身受人倍加恭敬,即使是在他座下闻思修的弟子,别人都会另眼相待,一时在世人心中崇敬无比,僧人们都争相亲近,而成为时代的庄严。
所以,无论是什么人,只要如法持戒,众人一定会视如日月般的庄严,欢心拥戴而鸾翔凤集。
君主除非自己妻,若与他人行邪淫,
今世损坏自声誉,来世堕入恶趣中。
君主若不节制贪欲,于自妻不能满足欲望,仍与其他女人行邪淫,不但毁坏其今生今世的荣誉声望,来世必将堕入恶趣,感受业报苦果。
邪淫的过失非常大,如《诸婆罗门经》中说:“佩带装饰他人妻,犹如烈焰当舍弃,获得自妻应满足,邪淫如毒切莫行。”为贪欲所驱使的人,不会顾忌名声地位与廉耻,在贪欲增上时,早已将伦理道德抛在九霄云外,简直变成了贪心的奴仆,把别人的妻室带在身边,寸步不离,却自以为满足。正如《中观四百论》中所说:“非愚孰妄执,唯妇为乐因?”愚痴到别人都觉得面红,引起众人的轻蔑与公共舆论的抨击,致使名声扫地。几年前某一总统,类似的丑闻报道一直延续至今,他为了转移公众的目标,又与别国交兵,遭到世界人民的指责,与其初任相比,名声自然是一落千丈,这都是非法行带来的今世结果。再看当今社会,一些内在空虚的人,沉迷低级庸俗的东西,一些腐败的权贵,或稍有几个臭钱的人,将出入妓院作为一种时尚,或者通宵在黄色录像厅中度过,这些恶习已经蔓延到大街小巷,偏僻山沟,腐蚀着每个人本来善良的心灵。有智之士,为什么还不深思:人类为后代将留下什么样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前几年虔信佛教的不丹国王,曾祈求法王晋美彭措大德传一殊胜法要,法王便要求他学习此君规教言。诚然,一个君主,即便只能铭记奉行遵循这一偈,也会不失众望,来世会享受安乐。
若为贪欲铁钩缚,虽是君主无自在,
大象虽身强力壮,若上铁钩听使唤。
假若被贪欲的铁钩所牵,此人虽然是万人之上的君主,其身心也无法得到自在,大象虽然身强力壮,若被铁钩所驯服,也会任听使唤。
为业力所主宰的人们,是无法认识到贪欲的过患,并将其转为道用的。贪欲犹如铁钩,当它束缚了人们的自相续时,人们只能束手就擒,无论贫富贵贱将平等受害。纵为君主,也是难逃此关,只能随铁钩将彼牵引到贪心丛生的沼泽中,而不能自拔,无力对治。从前的大天,曾为贪心役使,欲与母亲邪淫,杀了父亲,后来丧尽天良,居然又杀了母亲。若君主大德,不检点身心对治贪欲,也难免像大天一样身无自主而无恶不作。如同大象虽然力大无比,若为铁钩所服,孩童也能随意役使。如今对某些高官人士如是传言:众人前高高在上,妇人前唯命是从。其中就是因被贪欲所使,而成为孺妇之奴仆,买菜做饭也哼着小曲,倒痰盂也高兴得脚不点地,否则,会遭来妇人的白眼责骂,真是“贪欲无常恒受责,……愚者恒时依贪欲”。
修行人更应该注意,因为魔王波旬会常常放出贪欲的毒箭,企图损坏出家人的相续,一旦染上此剧毒,很快遍及全身,自此就如印光大师所说:“正知正念的智慧,此时也是无济于事。”所以,修行人应经常修白骨观,依缘起性空甚深之理来观诸法之本性,对治自己的贪欲,或者经常闻思中观经论,如《入中论》、《中观四百论》、《入菩萨行•智慧品》等,再三深思。能于自相续中生起真实的定解,则无论魔王波旬射来怎样的乱箭,有了这些如铜似壁的挡箭牌,就不会像驯服的大象任人主宰,而能如雪狮一般巍巍安住于正见的雪山中如如不动。
恒时若依诸贪欲,如火加薪日炽盛,
彼毁盛德声誉等,是故知足则安乐。
如果常依各种贪欲奢望来满足自己,就如同在火上加柴薪愈趋旺盛,结果只能是毁坏相续中的盛德和世人共赞的美誉等。是故应以知足少欲为所行之准则,必然会自得其乐。
世人对财、色、名、食、睡的贪执都是无止境的,如《四百论》云:“虽经久受用,境无穷尽际,如恶医治病,汝身劳无果。如有依土虫,爱土终不息,如是爱欲人,欲望增亦尔。”如乾隆帝之大臣和坤,所贪之财胜过国库之多,仍不厌足,后被清查,没收充公,将其囚于牢狱,他才反省深思悔叹到:“人生百年如一梦,多年贪财岂应理,至今思之遂已晚,为财贻误此生事!”几年前的某歌手,曾因贪女色而三番五次成为狱中囚,其“悔恨歌”流行一时,警诫世人。有些人为了贪名声地位,而趋炎附势或以钱买官,讨好卖乖,拉着领导的鞋后跟往上爬,失去了正常的人格,遭来世人的讥讽。这些人对其各自所贪,起初贪一份,后来无法自制,得寸进尺,得尺进丈,贪欲心之增长犹如于旺火上加薪之势,日胜一日,往昔的盛德威望等一切,皆被贪欲之火化为灰烬。以贪累形,得不偿失,今生失毁一切威德盛誉,来世也只有自食其果,所以应以知足常乐、少欲安心为座右铭。古人颜回一瓢一食尚足矣,古德亦有山洞三衣为依者。凡贤圣人中,家财万贯妻妾成群者,曾见有几多?因此,大家应如噶当大德所说:“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这样,今生德望增长,来世安乐无疑。
一人虽具大地上,所有欲妙诸受用,
不得满足复生贪,故当少欲知足也。
一个人虽然拥有了大地上所有的欲妙,具足一切受用,但仍然不能满足其欲望希求之心,还会生起更强烈的贪求心,所以应当遏止贪欲,知足少欲才是。
世间凡夫常以自己的错觉而误将所寻得的暂时满足作为一种快乐。然而欲望犹如无底洞,除了少欲知足以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填满它,得十贪百,得万希亿。除了真正的大成就者,无论是穷富都会有粗细不等的贪欲烦恼。像南方某市的一位老总,他的固定资产上亿,高级豪华轿车有七辆,每天的消费耗资几千,但他还是每天像绿头苍蝇一样,唯利是图,忙着交易,没吃过一顿安宁饭。看上去他一点也不厌烦,没有半点满足感,有可能把地球装在口袋里,他还嫌不够,更希求得到月球一样。正如《因缘品》云:“天降粮食珠宝雨,多贪凡夫也难足,智者以此知欲乐,无穷过患之害性。”有些地方的出家人,自己拥有小车、别墅、大哥大,存款上万,施主供养至少上千才肯接受,还拼命白天赶经忏、打水陆,交叉做几堂佛事,晚上还高价为人超度……,又不舍得上供下施,贪这么多钱可能去贿赂阎王爷吧,否则干什么用呢?除了增添防盗之烦恼,肯定对道心毫无助长。所以,这些贪财鬼守财奴应反思一下:究竟这些钱财对你的今生来世有什么帮助?事实上,真正的快乐不是贪求得来的,而是像佛陀和历代大德那样知足少欲才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