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藏族文学栏目由藏族文学史、古典文学、古今藏戏、口传文学、当代文学等栏目组成。 藏族古代文学在藏族文学史上具有不容轻视的地位,从内容到形式自成系统。其创作群体的角度来讲,可分为三种。其一,由民间集体创作,而经后人整理的口传文学。如;创世史诗、英雄史诗、长篇叙事诗、机智人物故事、魔幻故事及生活故事、寓言故事、各地民歌、谜语、谚语、哲嘎等等。其二,由宗教人士创作的直接或间接宣扬宗教思想的文学作品。此类文学作品内容比较丰富,体裁繁多。包括史传文学、诗歌、颂词、格言、散文、小说、剧本等等。其三,主要由世俗贵族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一类型文学也在藏族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最具有代表性的如;朵噶·次仁旺杰的《循努达美》和《颇罗鼐传》等小说。 [查看]



《君规教言论》第四品 观察语言3
作者: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颂 索达吉堪布 译释   来源:   发布日期:2010-03-22 11   编辑:仁增才让

    挑拨离间诸话语,尚不应闻何况言?

    假设理应听闻语,亦当观察至确实。

对挑拨离间的种种话语,尚且不应听闻,更何况自己言说?假设是理应听闻的话语,也应当观察是否属实。

世间上,喜欢说挑拨离间语的人非常多,无论是公开离间语还是暗中离间语,依上等世间道德准则与佛教的戒规来说,这些都是不应听闻的。尤其是僧团中,道友、师徒之间,对他人挑拨的语言都不能听,《小甘露丸》一文主要是这方面的对症良药,大家服用之后,可能会立刻见效。有些人自己没有主见,听了一些离间语后,生起很大的烦恼,对其修行危害很大,所以不能听更不能说不利于双方的话。不但是这些不应理的话不应听或说,即使是应听的语言,如见解修行方面的建议,或别人传说某人的过失等,听后不应马上信以为真,立刻有所表示,而应进一步确认是否属实。往往道听途说的见解修法与有传承的善知识前所闻得的有很大差异;听说某人的过失,与自己亲自了解所得的结论也是大相径庭。特别是一寺之主,对所有的话都应详加观察,证实后再抉择,才会万无一失。否则,往往会因此误使别人离开善知识,退失信心,造诸恶业,或者没有确凿的证据而将别人摈除僧团,当真相大白时,自己会后悔莫及的。再三思维这些金刚语,将会成为我们人生旅途和修行道路上的指南。

粗语若多诸眷离,妄言毁坏自他众,

绮语招致事衰损,是故应当断彼等。

粗语若过多则致使眷属远离,无实的妄言毁坏自他相续,无义的绮语招致事情损衰,所以应当断除那些有过失的语言。

这里是讲十不善中的语过失。若君主惯以粗语谩骂、恶语中伤,则眷属们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不得不远离君主。君主应该遵从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对眷属讲一些温和语,对他们的相续才会有很大的利益。若粗语过多把眷属都骂跑了,没有度化的对境,何谈利益众生呢?曾有七个小和尚依止一位老和尚,老和尚恨铁不成钢,天天骂他们,他们一开始挨骂时还编了一首顺口溜嬉笑自慰:白天见到白天骂,晚上见到晚上骂,一天到晚跟着他,肯定会被骂死了。后来实在招架不住了,一个个全跑了。

如今世风总是向下行,好像唯有妄语才能生存一样,尔虞我诈,引来天灾人祸惩治人类,到时候再挽救,已为时晚矣。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对各类报纸有一种说法:除了日期是真的以外,其他都应倒着看,全是假的。但我们作为修行人,不能随顺他们,应该像麦彭仁波切所说的:“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不管自己因此是失败还是胜利,一定要说实话,不打妄语,不能因今世暂时的蝇头小利而毁坏了自相续。要像古人一样,说话如板上钉钉,真实可靠,不要像现代人一样,唯钱是命,唯财是情,连自己的父母亲朋也不会以诚相待,妄语连篇,结果只能使整个人类一代不如一代。

再者,修行人平时若不能以正知正念护持三门,经常聚集在太阳下或饭桌旁,如同那些工人和老农民一样,从早到晚东拉西扯,尽是一些无意义的闲聊,谈久了就谈出是非长短。大家不要把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浪费在无义的闲谈上,对这个宝贵人身来说是得不偿失的,非常可惜!确实不耐烦时,可以转经绕佛,不要找人闲聊,耽误他人宝贵时间。就像平时,本来安排紧紧的日程,突然来个人聊天,自己心里非常讨厌,时间都浪费了,不能用在修法上,内心很可惜。

总之,我们对人说话应温和诚实有意义,不能粗语伤人、妄语骗人、绮语误人,除宣说佛法劝人为善外,应经常念咒或禁语,肯定会远离语不善业,得口吐金莲的善果。

以此为主一切语,功德过患有多种,

各自进行分析后,当知说与不说界。

以上述为主的一切语言,分别有种种功德与过患,通过对其各自进行分析后,则当了知应说不应说的界限。

上面列举了一些不同语言的主要功过,以此为主具足功过的语言还有很多。语言是人类互相交流彼此沟通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体现出各人的智慧,在成办事情时,也是成败的关键。我们平时在话欲出口之前,应以智慧详加分析,如何言说才具足功德,说什么样的话会有过患,如是了知了该不该说的界限,会对自己的修行和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一国君王,能这样做,则会使国家不受别国的欺凌践踏。

同样,一个寺院的住持,摄受近万的弟众,管理庞大的道场,只有精通了说话的技巧,明了说话的深浅界限,才能使上上下下的领导和徒众心服口服,弟众对各种根基的道友也能容忍和睦相处,清净行持,有条有理循序渐进地学修。上师慈悲摄受,弟众一心恭敬依教行持,上下顺和,同心协力,使其弘法事业如虎添翼,任运度生,把正法的甘露遍洒于有情,真正的佛法再度弘扬于人间。

泱泱大国之中有,各种各样贤劣士,

故于愚笨野蛮众,以饶益语难调伏。

最初即当宣告之:国法公平为准绳,

触犯法律之众人,将受如是之惩罚。

泱泱大国中有各种各样贤劣不等的人士,所以对其中愚昧野蛮的民众,仅仅以饶益语是很难调伏的,为此,必须在最初就应当对整个臣民作宣告:凡事皆以公平的国法为准绳,若是触犯法律的人,必将依法惩罚。

每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国中都有诸多眷民,其中肯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贤士劣者行为迥异,贤者品行高尚,温和言语即可教化,而对那些俱生无智的愚者、性情刚强难化的野蛮众,以良言相教肯定无济于事,根本无法调伏。像僧团中大部分是好的修行人,这是不可否定的,然而,正如《四百论释》中所说:吉祥女的后面决定伴随着黑耳女。其中,肯定有极少部分刚强难化的“黑耳女”,对他们仅以慈悲的和声细语来调化,是很难奏效的。若大家以后住持道场时,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那就是建立寺院之初,首先诵戒讲戒,并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切实的规章制度,对众人宣告,必须遵守这些规则,凡违犯戒律条例者按照各人所犯戒的轻重,相应地给予对首忏、遮心忏、僧中忏、以体力劳动惩罚,或者摈除僧团等,到时一定要如是惩罚。为了整个僧团,“言必行,行必果”,不能像有些老糊涂,一味的老好人,凶手、盗贼、娼男妓女、骗子、酒鬼都收容在僧团里,也没有奖惩,结果他们会更加猖狂。对他们就应有言在先,执法如山,不能谦让一步。

同样,国王对那些刁民愚者,为了让他们遵纪守法,先宣明告示宪法刑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条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若有违犯,惩处不误。就像前几年,边缘地区的一群野蛮人,三番五次种植贩卖鸦片大烟,政府对他们怎样教化,都是屡教不改,结果政府对他们宣读法律后,用几十架坦克,把他们整个地区房屋鸦片地全部辗成大平原,自此附近的人们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不知道近几年来,对那些吃喝嫖赌、贪污盗窃等触犯法律的罪犯是否绳之以法?否则,会不会殃及整个国家的命运?每个明智的君主当深思再深思。

于彼屡教不改者,若不施予相应刑,

野蛮人增毁国故,当依初订而执行。

对那些屡教不改的人,如果不施予相应的刑罚,则野蛮的人会愈增愈多,终将贻毁国政,因此应当依据当初所制订的一切规范公约而依法执行。

在每一个国度里,都难免会有恶劣之众,野蛮之徒,由于恶习业力所牵,常常是屡教不改,重蹈覆辙。如有人刚从狱中释放,又去抢劫偷盗,再次光临监牢,如此几进几出的犯人,在如今社会中屡见不鲜。君主若不予以严厉的制裁,这类人肯定会越来越多,终究会毁坏整个国家,影响民情,危及国君,故当对这类人以法处罚。凡触犯法律者,不依人情当依法治,依照最初制定国家法律来惩办,有法必执执法必严,才能给整个国家带来安定团结的局面。

同样,在住持道场时,必须半月诵戒,以戒律的开遮持犯对不同的人给予分明的奖惩,才能树立起道风,为以后广泛弘扬佛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很多住持不明此理,仅以慈悲心摄持一切人,使一些恶人歹徒有机可乘,经常破坏僧团和合,致使许多道场无法维持下去……,若是具有调化恶人能力的大德则无可非议。但作为一般的住持则一定要有取舍,并按章办事,遵循因果规律,对那些野蛮有情按具体情况予以惩处是十分应理的。如此治理道场,许多难题会迎刃而解。大家在以后住持道场必定会遇到这类问题,那时候从自己智慧的宝库里取出这则教言,则如探囊取物,不费吹灰之力即可解决。像具足智慧的大德住持道场几十年来,从没有出现过解决不了的事情,其中的窍诀就是凡事先依佛陀教言制定纪律,然后以此执行,自始至终使整个僧团清净和合,个个精进于闻思。所以,在护持国政住持道场时,必须具备这些方便,才不致于使那些野蛮劣者无法无天,怙恶不悛。

百般利护眷民等,有利国家大事者,

了知是谁于彼等,当以益语作赞扬。

君主应当善于明察,对那些想方设法保护利益眷民、真正有利于国家大事的人,先了知是哪些人之后,应当以有益的善言赞叹他的功德。

有些能人贤士高官大臣,对上忠心耿耿,对整个民众百般饶益,他的所作所为对整个国家有莫大的利益。道场僧团中的住持对那些普通僧人平常留心,若能从内心为一切如母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利益着想,为整个佛教的前途着想,这样的人一定要拥立他担任负责一些重大事务,并适时地加以鼓励和赞叹。对那些爱护道友,为集体利益着想的人,推选为执事,在大众中加以赞叹,一方面是鼓励他再接再励,另一方面是让大家有一个学习的楷模,也有积极促进作用。君主明察到这样的贤善者时,应作赞叹!

虽被封为执事官,若唯自私执偏袒,

则当击中其要害,告诫今后断此行。

对那些虽然被册封为执事长官的人,若他们唯以自私心偏袒而行,君主当直接揭露他的过失,明确地告诫他应该断除这样的非法行。

君主属下的文武百官,虽依其品行能力已册封高位,但人心易变。也如常人所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三把火之后,渐渐利欲熏心,变得自私自利,处理事情时,以我为圆心,以利益为半径,把国家法律和人民利益置之度外,做任何事情都唯一为自己利益而转,偏护自己亲友,无形中损害别人。这时国王应毫不隐讳地揭露他的过失,击中他恶心的要害,明明白白告诫他应断除这些不合情理的非法行,否则将导致不良的后果。

在僧团中,大家经过详细观察后,一致认为某某人在处事方面公平认真才被选为管家等,但有些人起初还大公无私,平等对待,但渐渐就放松下来,有偏袒之举,故主管法师也就应毫不客气地直指其缺点,并期望他能改进,这也是上师殊胜的所在——揭露弟子的过失,促使他能自省。殊胜君主当如是行。

奉行佛法诸君主,慈爱眷属如子故,

首先柔和教诲之,绝非最初即呵责。

奉行佛法的君主们,慈心爱护眷属犹如慈母怜爱独子的缘故,对已犯过失的眷属,首先以柔和细语谆谆教诲,绝不一开始就严加呵责。

高僧大德在摄受眷属时,难免会遇到少数烦恼深重的弟子,但对他们不能一开始就劈头盖脸痛骂一阵,《四百论》中说:“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如是能对他以柔和之语循循善诱,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实地从内心忏悔,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无论子女怎样无理取闹,她也能忍耐,不会嗔怒谩骂,而是好声好气地劝导。同样,善持诸佛微妙法的大菩萨们,对待眷属倍加慈爱,不能依止伊始,便骂得弟众不知所措而生起退失心。

一国之君对待其眷属也应该先教育引导,不能对那些法盲们先不教其学法知法,一旦触犯法律,马上惩罚制罪,他们不但不会心悦诚服,反而更加败坏。君主在位当如一家之长,以仁慈之心,慈爱眷民。

如是亦可能救脱,多数步入歧途者,

即使无法被挽救,其亦不会恨君主。

如此依法执行也可能会解救多数已经步入歧途的人,即使他们无法被挽救,但也不会因此而憎恨君主。

初入道的大多数人都带着种种习气与不良行为,举止粗鲁,语言尖锐。作为大德君主在摄受之初,多以爱语教诲,对所注意的事项以柔和语气慢慢道来,使其能充分接纳,如此使许多本来已误入歧途、踏上邪道的人,能幡然悔悟,回头转入正道,脱离趋向痛苦的歧途。若是业力深重者,纵然无法被挽救,至少也不会因此对大德心存忌恨,免引后世的苦报。一般对那些野蛮愚者,一见面就呵责他,即便是千真万确的教理格言,他们也会断然不理毫不接受的,不但对大德恨之入骨,甚至对佛法僧三宝也会一股脑地全骂。

若以善言相慰,先肯定对方的优点特长,逐渐指其不足之处,让人心服口服地接受,能让那些犹豫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觉察到自之过失,并能悬崖勒马,回归到佛法的金光大道上来。即使如此这般地善导,仍无法挽救,至少人与人之间少一份怨恨,这对大乘菩萨来说是应该做的。由于已经发了度化无边无际众生之大愿,故对任何人都要结上善缘,以待来世能很好地教化他们,如今尽量让他们少对殊胜对境起嗔心,竭尽全力挽救他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份内要事。

应赞一切高尚士,谴责一切卑劣者,

明辨贤劣之君主,无论住于任何处,

高尚胜士生欢喜,卑鄙之徒亦谨慎,

否则恶劣下流辈,遍满大地毁国政。

明辨贤劣的君主,对一切高尚人士应赞叹,对所有卑劣者当谴责,这样他无论住在哪里,高尚胜士会生起欢喜心,卑鄙之徒也变得小心谨慎,否则恶劣下流之辈会遍满整个大地而毁坏国政。

明达的 君主应时刻观察眷属的贤劣,对高尚的人理应赞叹,如有些人人品好、心地善良、精进学修,一心为大众集体着想,默默无闻地任劳任怨,这样的人应该在大众及个人前经常赞叹。对那些不专心闻思懒散懈怠,好生是非等品行低劣者应公开或单独地谴责。有些人认为: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必对他们各有褒贬吧。这不对,就像俗语中有:“不赞好人彼失望,不谴恶人彼气扬。”因此,对好人要赞叹,对恶人要谴责,不能把“豌豆粉与青稞面混在一起”,否则让人味同嚼蜡难以下咽。在佛教开放之初,有的大德为了重振道风,对某一部份人猛显忿怒相,毫不留情呵责他们不如法的作为,当时觉得很难忍受。但对另一些人再三赞叹,他们甚觉快慰,高兴得三天也不想吃饭。如此善恶分 明的 君主,他长期安住一处,亦有很多知明人士、大德高僧几十年都愿意常随不离,天天法喜充满。少数卑鄙者亲近他老人家以后也行为谨慎,不敢放逸,渐渐变成佛教的栋梁。如果大善知识不称贤抑劣,任那些恶劣者下流辈滋生蔓延,久而久之这种人会遍满整个道场,则会如狮子身上虫自食狮子肉,很快将僧团毁坏无余。

同样,一国之中,学校没有德育课,单位不提倡公正廉洁,把吃喝嫖赌贪污浪费作为时尚,君主又不惩恶扬善,人们就愈趋下行,整个国民的素质下降,这个国家必然为时不久。

君主善加观察后,出口之言不应变,

世间众人皆共称:国王金口言一次。

君主经善加观察后,所说之言是不应该再有改变的,这样世间众人都会共同称赞:国王真是金口玉言,仅说一次就算数。

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般有地位权势之人,平时言行举止当观察而行,已决定的不能随意改动。在座各位多是释迦教法下的大乘佛子,是佛教的君主,故对自己的发愿随行不应该经常更改,在佛菩萨前已经发心出家,发愿成佛,在恩师前亲口承诺为三宝效劳等,就不能三心二意,今天受了一点点苦,明天就想回俗家享受,上午上师训了几句,中午就退失发心不想干下去。在三宝前说话也不算数,自己失毁了誓言,所承办事业及修法也是成就无望,怎能算得上位君主呢?同样,世间的君主要治理整个国家,举国上下,凡所作为无一不是以国君的法令作准则,所以 国 君对一切决策,在未宣告于众之前,一定要经过深入仔细的观察方能决定,之后一旦公之于众是不能随变更改的,应如刻在石板上的字,始终不变。若是事先不慎思,随便制定一些宪法法律,再有眷属请求更改,自己也无主心骨,改来改去,政策像新闻一样,让下属们左右为难,执行时也是犹豫不决,难断是非,致使整个臣民对政府失去信任,国王的尊严也因此受到影响,更不可能治理好整个国家。

末法时代的众生,心情不稳,像流水一样毫不可靠,此时发誓言彼时失毁之。唯经常在闻思道场熏习的道友,将法融入了心中,才能在人格修行上拾级而上,不致于像城中的那些人一样。藉佛法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大家能长久闻思佛法,必能根除自己类似的不良习气。一般的凡夫俗子信口乱言倒无关大局,而君主之金口玉言不同,正如古谚有“国王出言定无有变化,已出决不可能再收回,犹如山上滚下的石头,永不可能滚回山顶上”。一般人们对君主所言是坚信不移的,无疑君主也应该是众人所望的誓言坚固者,方算是真正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