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藏族文学栏目由藏族文学史、古典文学、古今藏戏、口传文学、当代文学等栏目组成。 藏族古代文学在藏族文学史上具有不容轻视的地位,从内容到形式自成系统。其创作群体的角度来讲,可分为三种。其一,由民间集体创作,而经后人整理的口传文学。如;创世史诗、英雄史诗、长篇叙事诗、机智人物故事、魔幻故事及生活故事、寓言故事、各地民歌、谜语、谚语、哲嘎等等。其二,由宗教人士创作的直接或间接宣扬宗教思想的文学作品。此类文学作品内容比较丰富,体裁繁多。包括史传文学、诗歌、颂词、格言、散文、小说、剧本等等。其三,主要由世俗贵族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一类型文学也在藏族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最具有代表性的如;朵噶·次仁旺杰的《循努达美》和《颇罗鼐传》等小说。 [查看]



班觉及其《松耳石》
作者:吴伟 耿予方   来源:《中国西藏基本情况丛书—西藏文学》   发布日期:2009-12-22 10   编辑:仁增才让

   班觉,生于1941年,西藏拉萨人。1981年当选为西藏文联委员、西藏作家协会理事。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调拉萨市文联任《拉萨河》杂志副主编,1984年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拉萨编委会工作。1987年后任拉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等。

  1980年,班觉的处女诗作《颂文学之春》在《西藏文艺》创刊号上以头条发表,从此踏上文学创作之路。其后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必定作出贡献》、《祖国的希望比天高》、《圣地重游》、《回顾历史》等诗歌,报告文学《他是战士》,散文《昌珠寺观后》,短篇小说《花园里的风波》(获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长篇小说《松耳石》等。

  1985年出版的《松耳石》,是西藏当代文坛第一部用藏文创作的长篇小说,获西藏自治区优秀文学创作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长篇小说奖。

  小说讲的是,西藏山南地区扎嘎宗农奴平措之父到圣湖玛旁雍错朝佛,在湖边捡到一块品质极好的松耳石,视为神赐宝物,遂成为代代相传的传家宝。此事被当地宗本知道后,千方百计要将此宝据为己有。平措夫妇因拒绝献宝而被投入监狱。在班丹姨玉珍的帮助下方逃出虎口,流浪到四川德格地方。平措之妻宗巴病重,弥留之际,留下遗言:“请把松耳石献给佛祖,保佑我们的儿子平安幸福。”平措遵妻遗愿,怀揣宝石,领着儿子班丹,翻山跃岭来到拉萨,怀着一片虔诚,走进大昭寺,将宝石献给了释迦牟尼佛。但很快宝石就成了拉萨米本的私物。正巧,噶伦桑旺钦波正为其公子晋美扎巴寻求一块“喇玉”(寄魂石)。拉萨米本献上手中宝石,从而得到了两个庄园的俸地。

  松耳石在达官贵人的手中迅速传递着,很快到了代本情妇赛准的手中。代本害怕宝石的真正主人班丹报仇,遂设下了圈套:代本让赛准将松耳石在班丹面前虚晃一下,然后把一方红绸叠成小包,令其交给代本。代本开包自然不见宝石,便诬班丹窃宝,将其投入监狱。

  班丹的好友德吉亲眼见到松耳石仍在赛准手中,并将此消息悄悄告诉狱中的班丹。班丹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一天,在大庭广众面前,当着噶伦桑旺钦波的面,班丹以人证物证揭穿了松耳石的秘密。众目睽睽之下,桑旺钦波佯装要处罚代本,并释放了班丹。然而,代本并未被处罚,班丹非但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反而再度被代本秘密逮捕,就在被处死的紧要关头,又是德吉救了班丹,并与他一起走向茫茫雪山高原。

  小说以一块西藏的著名宝石松耳石为主线,引出一系列农奴受剥削、压迫的血泪故事,勾画出少数统治者满口仁义道德,实则极尽贪婪、狡诈、残暴之能事的真实面目,使农奴逐步分清敌友,明辨是非,动摇了神权思想和宿命论观念,从而自觉地走上争自由、求解放的道路。

  班觉对自己的作品有如下评价:“《松耳石》所反映的,是旧社会拉萨城不同地位的各阶层之间的人际关系和每人特有的思维形态,尽可能地勾勒出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小说的语言运用,除了使用拉萨语方言外,主要采取藏族广大群众看得懂的名词术语。写作艺术方面,在继承藏族优良写作传统和文学形式的基础上,也采用了其他民族的一些创作方法和写作特点。这部藏文小说,是我献给广大读者的礼物。另一个目的,也是为年轻一代和藏学研究者了解旧西藏提供一个有用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