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吐蕃占领时期从八世纪八十年代到张义潮起义成功的848年共持续六十多年,其对当地人民的语言与生活之影响相当深刻。吐蕃时期后期,似已出现被迫或甚至于自愿使用藏语藏文的一些居民。现在介绍藏文书写的社邑文书,希望增添对了解吐蕃时期与归义军时期社会性质的新材料。一Ch.73.xiii.18 藏文书写的社邑文书,据管见有两件。第一件是伦敦印度事务部图书馆 【1】所藏,早已由英国学者托马斯(F. W. Thomas)收录在他的《有关西域的藏文文献和文书》第二册中 【2】。因为当时敦煌学尚未充分发达,他的释读亦不免有许多错误。结果,他没能正确地认识出这是一种有关社邑的文书。不过,托马斯的开山之功不可淹没,我们应当高度评价他的研究。 此件文书号原号为Ch.73.xiii.18(图版二),经整理装订后的编号为vol.53.fol.19。尺寸是30×28.5cm。上部已残缺,无从知道原有多少行。文件下半部为名单,共有九个人名。第八、十、十一行左边和第九行右边的人名有意识地用小刀被挖掉。 拉丁字母转写 【3】01……gyur na/ rgya lcags bco lnga rdabs’ par bgyis// chad lhag byung ba dang/byasu byung02 phong nags pa nas/ ma nye bar yod na / chad pa cher bcar// bka’lung’di03 ma nyan nas / zha la byung ba yod na / chad pa gser srang gsum dang /04 sngon mo khal gsum dang / myi re re rgya lcag bcu lnga rdab par bgyis /05 zha la zhugs pa yod na bshan lug gcig gyi ston mo sbyar bar bgyis //06 ………….e…….i……i… (押字) /zha myi tan tse’’ab dzi / (押字)07 /zha co dze’I shi’’ ab dzi/(押字) /zha myi’’an sin’’ab dzi / (押字)08 /zha myi dze’u sam’’ ab dzi / (押字)09/zha myi li lha sto’’ zb dzi (押字)10 /’’yim dzi’i’’abdzi / (押字)11 /ha shib tib’’a dzi / (押字)12/dbyung ju tse’’ ab dzi/(押字) /’o khrom pa’’ab dzi/(押字)
译文
如有……时,决定加十五次棒打。如有缺数而此缺数离规定很差,加重处罚。不遵守这道命令时,如要退社,则处以三两黄金,三驮青麦与每人十五棒打的罚则。如要留社,则处以举办阉羊宴会的罚则。[以下七行是名单,译文从略]注释 (第一行)rgya lcags,意为“中国的钱”。此处 rgya lcags bco lnga rdabs ’ par bgyis一句,托马斯译作fifteen lashes with a Chinese whip were ordered (命令用国鞭子打十五次),虽不中不远。如借用汉文杜邑文书中的表现,可译作“决杖十五棒”。 (第三行)zha是汉语“社”的音译词。托马斯猜不出来,给以临时的翻译作plasterer(泥工),完全没有根据。Srang是重量单位,一般译作两。 zha la byung ba yod na “如要退社”,类似表现见S 527女人社条:“若要出社之者”。 (第四行)sngon mo是形容词“蓝,青”。下文所引P.t.1103在同一个环境中, ngon mo前边加上一个nas字。因为nas是大麦(bavley),那么ngon mo指的无疑是汉文文献中出现的“青麦”。托马斯译作 vegetables(蔬菜),也是错误。Khal是容量单位:(蕃)驮。结果,此处 ngon mo khal gsum 应是“青麦三驮”。青麦究竟是甚么谷物,尚无定论,可参看Eric Trombert《敦煌的借贷》(Lecr’edit a Dunhuang) ,巴黎,1995年,45-47页。 (第五行)bshan lug是去势的羊;ston mo是宴会。汉文社邑文书中的处罚规定,经常有“罚脓腻一莚”一类规定,那么此处应该也是同样规定。但汉文杜邑文书中没有发现用阉羊的宴会。 (第六行)如上面说过,zha是“社”,则此处 zha myi应是“社人”。 myi 是藏语“人”,则zha myi是很有趣的汉藏混合词。附带地说, P.t.1103 用sha dzi (sha tsi ),是“社子”的音译。时用社人,时用社子,其实一义。tan tse是汉族人名(丹子?)。关于” db dzi ,托马斯虽然认为即是画指,然而亦是“押字”的音译。图版上,可看出每个人名后都写着藏文字母,这应该就是押字。 (第七行)Zha co 无疑是“社长”的音译。dze’I shi与” zn sin 是人名(齐施?与安信?) (第八行)dze’u sam ,人名(曹三?) (第九行)li lha sto,人名 (李lha sto)。如此汉姓藏名的人名,吐蕃时期敦煌出现得很多,一般同样可以判断为汉人或者早已汉化的周边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吐蕃占领下,甚至于采用藏化的名字。参看武内绍人(Takeuchi Tsug-uhito )《中亚发现藏文契约文书》(Old Tibetan Contracts from Central Asia ),东京,大藏出版,1995年,131页。 (第十行)”Yim dzi’I ,人名(阴慈?)。第二字后面的’!也可解释为属格词缀,但是因为另外人名下一无此类词缀使用,所以’!也是拼写慈字对音的一部分。 (第十一行)Ha shib tig ,人名(何十德?)。此处写作” a dzi ,漏了词尾-b,应是单纯的错误。 (第十二行)Dbyung jut se,人名(冯住子?)。 ‘o khrom pa,人名 (王khrom pa)。 从以上释读,此一件属於所谓“社条”是毫无疑问的。社条是社人结社时议定的誓约,一般需要具名押字。S.527后周显德六年(959)女人社条,S.2041唐大中某年儒风坊西巷村邻等社条,年份不明的S.6005社老慈善等社条,P.3489龙辰年□坊巷女人社条,P.3989唐景福三年(894)社条等,无一不具名单的。此件文书的名单中有几名社人被挖掉,如不是退社者应是死亡者。
二、P.t.1103
第二件藏文社邑文书,亦似为“社条”,然而体例不同,而且语句艰涩,释读颇觉困难。此件是法国国立图书馆所藏P.t.1103卷子(图版三),尺寸为26×23cm,上下边和左边均残,共存十三行。
拉丁字母转写
【4】
01 …../sha tsi…..
02 …..’’ a sen// sha dzi’ ong rdo rje rtan//sha dz[i] dang p…..
03 …..m[i] s dang’ gal bar gyur na’/chad pa lug cig gyi …..ch [o]d/….
04 …..dang’ga bar gyur na’/ rgya lcag bco lnga ltob shig //brgya la chad pa myi nyen
05 …..bar’ dod pa shig mchis na’//gser srang gsum dang// nas sngon mo
06 ….bcu dang / rgya lcag gnyis brgya stob la /phyin cu log du skor la
07 …’I ston mo’I rim pa ni gong nas’ong // sgyug lug gyi rem
08 …..n la’ong ‘o// //lo re la ston mo lan gnyis /myi chad ban bgyis/
09 …..bcad na’//ang ste na’/ston mo gcig ston ban bgyis/
10….. bsu ba dang /cu sring / brzangs ba dang // sre shi cig mchis/
11 ….dang lugs drang ba la // sgyug lug bab na sha zan….so gnyis pa
12 ….bzhi pa ’’ in sba // cha /sa lug bzhin du // la /lug cig dang
13 ….na brgya dang / skye brgya lags //myi brgya’I rkyan drang ba’lags // byin
译文
社子[某]……阿先,社子王Rdo rje rtan ,社子唐[某]……与(某规定)相违时,[处以举办]羊肉[宴会]的罚则。……与[某规定]相违时,加十五次棒打。万一处罚无效。……有贪心,处以三两黄金,十[驮]青麦与二百棒打的罚则。如背道而行,再加上[某式的]宴会。羊……来。决定不要玩忽每年两次的宴会。……时,决定再举办一次宴会。……结交……与兄弟姐妹友善,……呈献[ ]与羊,等羊到时[开]社餐,……第二……第四……[ ]也与羊一样决定,一只羊与……,[宰]的一百与生的一百。呈献一百人的[酒]壶。……
注释
(第一行)sha tsi是社子,义同社人。
(第二行)sha dzi同sha tsi,拼法稍异。□阿先,王rdo rje,唐□□,应是参加结社的人。汉文社条,列名一般放在文末,但开头列名的也有,如S.2041大中某年儒风坊西巷村邻等社条。
(第六行)bcu 前面的字应该是khal(驮)
(第七行)虽然sgyug的意义不清楚,下面因有lug(羊)字, sgyug lug可以判断为一种羊。
(第八行)lo re la ston mo lan gnyis [每年两次宴会]。每年二月、八月春秋两次举办的局席[宴会]是社邑的重要活动之一,如S.6537V社条文范有云:“先且钦崇礼典,后乃逐吉追凶,春秋二社旧规,建福三齐本分。”
(第十行)第十行以后,文义不甚明白,有待於进一步释读。
三 P.t.1102
此件尺寸为27×32cm,正反两面。正面是吐蕃时期申年二月二十日发的汉文社司转贴,全用竹笔书写,后面开列社官以下十五名社人姓名
【5】
。反面两端不同方向地写著藏文各四行与五行[现标号为A、B](图版四)。经研究,这是每个社人依照社司转贴规定给身故的索庆庆送去之纳赠历,应是二十日以后,大概是二十二日写的。虽然不是社邑文书本身,也是与社邑有密切关系的文件,所以在此特意介绍以供参考。先录正面的汉文件,再提出反面藏文A、B的拉丁字母转写。
A
1.#//shang hing tse(常黑子)phye bri gang/khre bre gang/ shang kun tse (常君子)khre bre gang/do dze shing(杜再晟)khre bre gang/bag phye bre gang/
2. [ ]le’u tse(伦子) khre bre gang/bag phye bre gang/do’go(杜五=杜像奴?)khre bre gang bag phye gang/do’’ an tse(杜安子)khre bre gang//li tig tig (李德德=李德子)
3. bag phye gang khre bre gang /do ’’ab sab(杜□□)khre \chang/bre do /dze ’u ke’ ke ‘u(曹苟苟)chang phul/’ba’ se’u dar(马小达) chang phul/
4. den sheng tse(段升子)chang phul/do lcam tse(杜阎子?) phye bre gang
B
1. #// shang hig tse(常黑子)darl[e] brgan dumb o gcig/do’go(杜五=杜像奴?)la leb rgan dumb o gcig/’ba se’u dar( 马小达)
2. la mye tri sngon po chag drug dum bog cig dang/dar kar pod um bog cig/densheng tse(段升子) dar
3. sngon pod um bog cig do lun tse(杜伦子)mye tre mar pod um gag cig do’’absab(杜□□) kar pod um
4. [bo]gcig //tig tse(德子) za mog yug gcig/’’ a b tse(阎子) dumb o gcig/’’ ing zhi(应儿)dar kar[po ]
5.dum bo gcig/
反面的译文
A常黑子:面一升,粟一升。常君子:粟一升。杜再晟:粟一升,麦面一升。([杜]伦子?):粟一升,麦面一升。杜五:粟一升,麦面一升。杜安子;粟一升。李德德:麦面一升,粟一升。杜□□:粟二升,酒。曹苟苟:酒一合。马小达:酒一合。段升子:酒一合。杜阎子:面一升。
B常黑子:生绢一块。杜五:生罗一块。马小达:青绸罗六尺一块与白绢一块。段升子:青绢一块。杜伦子:红绸一块。杜□□:白的一块。德子:锦锻一疋。阎子:一块。应儿:白绢一块。
注释
(A第一行)phye, 面。 bri=bre (蕃)升。gang, 一。Khre 粟。
(A第二行)[ ]le’u tse,不明。 bag “麦” 的音译。do’go 封音应该是杜五,可能相当正面的杜像奴。 li tig tig ,李德德,无疑为正面的李德子
(A第三行)do,二。 chang,,酒。Khre\ chang/ bre do,中间的chang写在行外,是补上的,所以此句并非粟酒二升,而是粟二升与酒。但酒的分量不明。 Phul,(蕃)合,蕃升的六分之一。 base u dar,对音应该是马小达,与正面不合,理由不明。
(A第四行)do lcam tse ,可能是杜阎子。但lcam的辅音部分应有错误。
(B第一行)dar,绢。leb rgan,意义不明,此假定翻作“生绢”,无特别根据,待考。dump o,块,片。La“罗”的音译。
(B第二行)mye tir=men dri ,布,绸。Chag,“尺”的音译。 kar po=dkar po,白。
(B第三行)mye tre=men dri.mar po,红。dun ba =dun bo。
(B第四行)za mog= za ‘og,锦锻。 Yug,疋。
正面汉文转帖与反面藏文纳赠历,登场人物基本一致,此证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如上文已说过,笔者认为,此纳赠历是二月二十日发转帖后,社人们各自赠送谷酒绢布的记录。记录者用藏文书写纳赠历这一事实充分表明此社邑中藏文使用得相当普及。
四 小结
吐蕃占领期的语言问题向来没有受过应有的重视。但是,日常的社会活动当中占最要紧的地位,莫过於语言。要想较全面地研究吐蕃时期敦煌社会,语言问题是躲避不了的。我认为,吐蕃时期对於敦煌的语言社会产生的影响相当大。小文所介绍的藏文书写社邑文书,是考察此一问题上非常有意思的材料。另外存在数量不少的用藏文字母拼写的汉文文献以及藏译的汉文古籍等;这些材料需要综合起来研究才能够完整地查明藏化的汉族社会的状况。据了解,藏化的汉族社会在归义军时期也继续存在。然则,这并不是限於吐蕃时期的问题。
(作者工作单位: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