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藏族文学栏目由藏族文学史、古典文学、古今藏戏、口传文学、当代文学等栏目组成。 藏族古代文学在藏族文学史上具有不容轻视的地位,从内容到形式自成系统。其创作群体的角度来讲,可分为三种。其一,由民间集体创作,而经后人整理的口传文学。如;创世史诗、英雄史诗、长篇叙事诗、机智人物故事、魔幻故事及生活故事、寓言故事、各地民歌、谜语、谚语、哲嘎等等。其二,由宗教人士创作的直接或间接宣扬宗教思想的文学作品。此类文学作品内容比较丰富,体裁繁多。包括史传文学、诗歌、颂词、格言、散文、小说、剧本等等。其三,主要由世俗贵族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一类型文学也在藏族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最具有代表性的如;朵噶·次仁旺杰的《循努达美》和《颇罗鼐传》等小说。 [查看]



记藏族著名诗人格桑多杰
作者:曲江才让   来源:   发布日期:2009-10-14 17   编辑:仁增才让

  歌声飘来天边的洁净,
  汇入江河的涛声,
  大海的合唱。
  集雪山母亲的乳精,
  供有情人酿制甘甜醇情。
  ———题记

  夏日的果洛草原,天蓝得不能再蓝,云白得不能再白。牛羊像一颗颗珍珠,嵌在油绿绿的丛草之间,帐圈里升起袅袅炊烟,像白色的飘带,缭绕在半空,一切都静谧地沐浴在阳光之下。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

  一位年过五旬的诗人,曾以他高昂的诗情,歌唱这雄伟挺拔的阿尼玛沁雪山下鲜花盛开的绿野。这儿的山山水水,萦系着他的情怀;这儿的每一个帐篷,都曾给予他无限温情;这儿的飞雪阳光,都使他感到亲切……
一句话:无论雪峰还是草原,都和他几十年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山外的峰,山前的河,远方的云,近处的林,都是那么朝气蓬勃,春意盎然。“我们是阳光的婴儿,山鹰撕开夜幕探望‘飞天姑娘’;冰川雪岭向朝霞投出脉脉含情的波光。”颇能道出他此时的心情。他曾用诗赞美这万仞雪山,而雪山也构筑着他心灵的洁白。他曾以沉雄的笔触,歌唱这离天最近的纯朴民族,无论走到哪里都和他们梦绕魂牵。
  山风,松涛,飞瀑,牧歌,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自然,浑成一个奇妙的世界。几乎呼吸屏息,喉咙燥热,他
脱口吟出:
  “我迷恋乡土宏伟的气势,
  我醉心银峰玉蟒般纵横的高原风光。
  眺望晨曦里太阳射出万支金箭,
  变幻的霓虹拥裹着山野的粗犷……”
  他,就是藏族著名诗人格桑多杰。
 

 
志在追求
  格桑多杰曾为文学创作而遭受了不少非议,可他始终把文学创作当做人民的事业和社会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视为为人民、为民族尽一份责任的途径。尽管他先后担任州委宣传部长、州长、州委书记、省文联主席、省出版局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十二届和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等要职,从未因工作繁忙而辍笔,他的很多作品或构思于马背,或匆记于餐桌。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这是生活赋予我的责任。”在他身上,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与政务不仅互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工作使他贴近人民,丰富了他创作的源泉,充实了生活的基础,激发了他的情感;文学创作更使他心灵高洁,视野开阔,扩大思维的领域和层次,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驾驭宏观微观,互为启动,互为传动,进而提高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领导能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文革”时,格桑多杰面对果洛文坛的一片废墟,忧心如焚。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看似无形,实则有形,看似无力,实则威力无穷。格桑多杰为了民族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全面贯彻实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仅抓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抓畜牧业联产承包和产业结构调整,抓教育卫生、温饱工程和脱贫致富,同时也抓文学艺术。他深深地明白,一个民族,即使物质充足了,如果精神匮乏,也是不能脱贫的。为了重建队伍,重振旗鼓,为来之不易的新时期呐喊,他身先士卒,带头写诗作文。他深知,作
为一个领导,要提倡什么,必须先行一步,号召固然不可少,自身的示范尤为重要。他发表了《献给时代的贺》,对于当时重建文艺园地,获得了唤醒、鼓劲的效果。巴颜喀拉山下一度熄灭了的文艺篝火又被他的行动点燃了,一批心有余悸的作者又重新归队。他们说格书记都不怕,我们怕什么。格书记暖化了作家和作者心上的冰霜。老作者又挥笔上阵,新作者如春笋破土,果洛草原文艺之花生气盎然。
  

 
心弦共振
  著名诗人邵燕祥在为格桑多杰的诗集《牧笛悠悠》写的《代序》中说:“我没有到过青海,我也不认识格桑多杰。我读着这一束诗稿,正是我这位没有见过面但似曾相识的果洛州藏族兄弟,以他时而雄浑、时而幽婉的歌声,引我走到了昆仑山下,江河源头。这是又壮丽又旖旎的山、河、草原。这是一个剽悍、朴实、勤劳的民族的家乡。……我相信,我可以不再通过翻译,就能听懂你们的歌,你们的话,你们的心音。”这就是对格桑多杰诗歌的最直率的评价。
  格桑多杰的诗能带你到连绵起伏的雪山脚下,到广袤无垠的绿色草场,到景色迷人的江河湖海,到勤劳朴实的藏家帐篷,能使你领略到雪山草原、藏地风情、昆仑野马、哈达锅庄的独特韵味。因为他的诗里凝聚着他真挚的民族感情。他爱诗,更爱他的民族和人民,正如他所说:“诗如果不与人民的心弦共振,离开了生活,就没有真正的诗。”所以,他写诗的感情的流向始终是这里的人民,始终是这里丰厚的泥土。
  “看,从那淙淙流淌的山泉,
  走来纯朴善良的背水姑娘,
  背上微微颤动银色的波纹,
  驮着一颗珍珠在阳光下闪着光亮。”
  普普通通的一个背水姑娘感染了他的诗情,他的诗也美化了藏家姑娘的勤劳和美丽。
  自然景场、生活环境的不同,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就不同。格桑多杰充分发挥他生活在藏区、工作在藏区、熟悉本民族生活根基的优势,他所描写的一切,几乎无不是藏区所特有,藏族所喜爱的。他写昆仑的云:“紧贴峰峦/像静卧的羊群;/缭绕草原,像洁白的鲜奶;/亲吻野花,爱抚山草,/献出它无比温存”∥他描绘高山雪莲:“雪山的女儿———卡瓦班玛/传说中她是雪山的供花/是遥远瀚海的使者仙鸟吐出的金籽/云女把金籽拾来埋进深情的雪线/培育出炽焰般的热情/繁忙绚丽的姿容/山崖一样坚强的本色/雪山因她而变得洁白”∥。他描写骏马:“它是疾驰的风暴/它是燃烧的彩霞。“没有藏区生活经验的人。乍看可能学提他的诗名平浅,但熟悉藏族的人,就会学得他的诗平中出厅,浅中求深。就是在平平的语言中表达出了深邃的情感,悠深的意境,藏民族的心声。难怪一些藏族同胞听了或读了格桑多杰的诗,不禁连连点头,是呀!---这是我们,是我们的故乡,是我们生活的雪山草原,是我们的生存。作诗只让自己,难难的是让被描写的对象贪首称是。这与那些为直时髦写藏族生活,不但藏族知识分子慕名其妙,就连自己也说不明白的诗,有着天渊之别。
  许多人一听说高原藏区,毛发直立,认为那里高寒荒凉,寸草不生,荒无人烟。
  “谁说青藏高原终年积雪,
  是冰的心脏凝结,是冰的躯体卷曲,
  丰美的牧草滴翠,春雨剪裁的绒毯;
  赛庆花芳香,赛马的轻尘飞扬。
  是石羊每晨的第一个迎接地球的万道金光;
  在峭壁和雪海之间,大头盘羊在繁衍后代。”
  这里所展现的独特风光,只有在世界屋脊上才能见到。
  他要改变一种误会,他要让人们如实地了解高原,热爱这一块热土,独特的风景与诗人的心灵相映成趣。诗本无地域,但从独特地域飞出的诗,以其鲜明的形象,给人以惊喜,从而撞击情怀,启人思索,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格桑多杰不但热爱自己的家乡,他更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他说:“我不仅喜欢青藏高原的雪莲,也同样喜欢江南的翠竹;我不仅仰慕雪山挺拔,我同样仰慕长城的气势;我不但赞美黄河,同样赞美大海的涛声。不管哪个海里捞出的珍珠,都是一样地闪光。”他写西双版纳:“捧来唐古拉山的雪泥赠给河马山;又把翠竹的清秀带给盛开雪莲的山岗。”
  格桑多杰写诗,很注意继承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注意借鉴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手法,特别是从藏族的民歌、谚语和格言中,从神话传说中汲取营养,并加以发展,赋予它新的内涵。“鸽子蓝天下飞翔/嫩柳微风
中荡漾/峻岩向鸽子传情/引诱来矫健的翅膀。”他说:“民族的文艺形式,民族的语言特色,是我习作的第
一本教科书。”
  藏族传统的抒情诗中,有一类是教诲人的。格桑多杰也有寓教于艺的诗,他不但采用了传统的手法,更赋予它一种新意。他在《醒来吧,萨尔洛》中写道:
  “萨尔洛,难道你没有发展,
  酒瘾已遮掩了你智慧的灵光?
  ……

  你丰满红润的肌肤变成发紫的僵肉,

  你天真明亮的眼睛变成鱼珠的死光……
  我的萨尔洛,从昏厥中快点醒来……”
  为故乡而焦灼,为民族急切地呼唤,拳拳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魂的再塑
  1 9 3 6 年,格桑多杰生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黄河沿的一个小山村。五岁时进寺院,学习藏文,诵读经典,听启蒙导师讲授藏族文化的构成和渊源,藏传佛教后宏期的事略和以世间真、善、美为根基而由因果等的佛教文史和神话故事、传说等。他的导师学问渊博,阅历丰富,懂四种民族语言。格桑多杰的童年,从他那里受到过一定的藏民族文化、诗歌和传统文学的启蒙。
  参加革命初期,在北京中央团校民族部任教。他的两位老师( 石安玉、韩珠璇) 为了提高他的汉文阅读能力,要求他多看一些文学作品,并给他讲解了毛主席的诗词,介绍了《卓娅和舒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吴运铎》、《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文学读物。他越读,兴致越高,体味到文学修养的必要。回到了青海后,他在青海青年报社担任记者、编辑,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他发表的处女作,是建国以来首次详细介绍塔尔寺酥油花艺术及深刻内涵的散文《塔尔寺灯节》,受到各方面的称赞。
  不久,他带着憧憬,带着业已萌动的诗兴,来到了果洛草原。从此,朝朝暮暮,他和这里纯朴坦诚的牧人滚在一起,从人民群众那里他开始了魂的再塑。
  这里海拔四千米以上,每年有七、八个月时间,他都在牧民的帐房里,和牧民群众生活在一起。1 9 6 2 年,根据他的年龄和体质情况,组织上调他到海拔最高、气候最冷的多柯河多娘山地区担任乡党委书记。从那时开始,他带领干部走帐串户,向牧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做群众工作,他曾到生产队解散食堂,退还自留畜,纠正“共产风”,叫群众休养生息;也曾带领群众搞合作化,和群众一道抓生产、抓医疗、搞救济,出色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解决大量的民间纠纷。他从群众那里学习语言,丰富自己,也学做人。格桑多杰的诗富有激情,格桑多杰本人富有真诚、坦然开朗的个性,正是藏家人的明显特征。
  格桑多杰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果洛州的高海拔地区、贫困地区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团结和带领州委、州政府“一班人”,在吃透州情的基础上,拟定了果洛州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方针和宏观调控的措施。1 9 8 4 年至1 9 8 5 年之际,为了使班玛县早日脱贫致富,拟定了开采优势资源黄金的方案,指定一名年轻的藏族副县长带领3 0 名当地牧民群众在多柯河一带试采,一举成功,不到一个月就生产黄金一斤。看到金灿灿的黄金的样品,他深有感触地指出,“虽然只有一斤黄金,但它竟是在果洛高原上,用当地牧民的辛勤的双手开采出来的啊! 是新的开创、突破和传统观念的转变,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价值。”
  在抢救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工作中,作为省《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格桑多杰,不仅尽心尽责地组织领导这项工作,而且还发现民间艺人让旺堆•格日坚参等,并为他们安置工作,解决他们的生活出路,花费了心血,为发展藏族民间文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领导,是人民的勤务员。诗人,是人民情怀的歌手。格桑多杰在牧民大众面前,有诗人的热情、诚挚、深沉、坚毅,又有领导者的果断和宽广的胸襟。作人难,求索一个成功的事业更难。在为人民服务中加强了他诗魂的塑造;在写诗中促进了他更成熟地思考人民。
  

 
并非尾声
 格桑多杰说,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他们创造的雪域文化是不朽的。但我们要承认科学技术、生产水平上的落后,要有追求和奋起的紧迫感。宁愿个人多吃一点苦,多熬一点夜,甚至多受一点别人的讥笑和冷眼,只要能为自己民族的发展做一点有益的事,非议同样是一种鼓舞和动力。
  认准了目标,就勇往直前,这是诗人格桑多杰的性格。他又在构思着一首什么诗作呢? 要在沉思的足印上向前迈进,要寻找诗神秘藏的钥匙,了解世界,了解自己,面对人类所处的高度,去突破雪线的制约。这个目的一定能够达到,因为我们离太阳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