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七支供

  作者:华智仁波切 著 索达吉 堪布 译    发布日期:2013-07-19  编辑:仁增才让

    七支供 分七:顶礼支,供养支,忏悔支,随喜支,请转法轮支,祈请不入涅槃支,回向支。

    金刚乘道众多方便、无有艰难是为利根之行境,所以,广大心力者通过积累资粮、不断修学,在此一刹那中也可以圆满波罗密多乘(显宗)一大劫所积累的资粮,从而即身获得解脱。因此无上密宗的微妙殊胜福田也必定唯是金刚阿阇黎,所以七支供也附于上师瑜伽后面讲,积累资粮的无量法门全部可以包括在七支供中。

    对治我慢的顶礼支:即观想自身化为百千无数刹尘数,等同于虚空界的一切众生也与自己一同顶礼并念诵:

     啥 吾身化为尽刹尘

     无边无数而顶礼

    即共同引导修持尚未圆满五十万遍的人,顶礼与皈依偈等合并而修也可以,也有如是修持之传统。但是此为真实顶礼之引导,所以顶礼与上师瑜伽合在一起修持最为适宜。

    顶礼时,身顶礼即身体作礼拜;语顶礼即口中念诵顶礼句或祈祷文;意顶礼即以诚挚恭敬之心意念:您无所不知我全心全意信赖您。并观想:(上师圣众)我与一切众生一同顶礼。如此身语意三门专心致志至关重要。否则东张西望,胡言乱语,心不在焉,如若右方有人来往、交谈,则眼睛及意识便转向右方,双手也合十到左脸颊上了,如果左方出现类似情况,那么眼晴意识又转到左方、双手又合十到右面颊上了。所以我们应当了知若如此心识散乱、随境所转、只是身体东倒西歪地进行顶礼,则除了自己的身体徒劳外无有任何实义。

    不仅如此,而且顶礼时双手必须宛如含苞待放的莲花一般地空心合拢。绝对不可以内无空隙地并合掌心或者仅仅以指尖接触等。如《大解脱经》云:“如莲花待放,双手顶合掌,无量身云聚,顶礼十方佛。”如《功德藏》云:“并非随意身顶礼,心间合十恭敬相,合掌当如莲花苞,或如嘎屋盒之形。”依次合掌于头顶以此清净身障、合掌于喉间清净语障、合掌于心间清净意障,之后五体投地。所谓的五体即:前额、两手掌与双膝。以五体触地顶礼而清净五毒烦恼之障,获得身、语、意、功德、事业五种加持等。有如上之必要,故应如此行持。站起来时腰应挺直,然后仍旧如前一样重新合掌匍伏顶礼。如果双手不如理合掌于三处只是甩动一下,膝盖及额头不接触地面仅仅弯一下身,站起时腰不端直弯身顶礼等,这些都是不恭敬的顶礼方式,所以绝对不允许。佛经中说:“躬曲顶礼的异熟果将转生为驼背者,即背上生大瘤的侏儒佝偻之人。”我们是希望获得功德而顶礼的,若为转劣身也无有必要作顶礼(尚有许多罪业)。所以顶礼数目不多也可以,凡所作的顶礼都应尽力做到正规、如法、清净。因此若为了顶礼时省力而在陡峭的山坡上或某种依靠物之上等顶礼,则无有少许实义。当今时代有些人前去拜见上师等时,首先作一稍微如理的顶礼后,再屈身问讯两次,据说这是对重要人物的礼拜,无有智慧的多数人也去随学。这是极为下劣的行为。作为求法者,乃至顶礼方式以上若不懂,也应从上师那里闻授而了知,并且懂得后随时随地不应遗忘而修持。即便是如此简便易行、浅显易懂的法,若不实际去修持,则求得佛法也无任何实义和结果。所以,求法者包括做一次顶礼在内(的一切行为)都应当胜过那些不懂正法的人。以前米拉日巴尊者来到鄂巴上师面前求法,当时鄂巴上师正在为众多僧人传讲《二观察续》。米拉日巴尊者从远处参拜。鄂巴上师异常欢喜,脱帽还礼,并说:“传法间歇缘起也很好,那边的人所作的顶礼是南岩玛尔巴罗扎尊者传承的顶礼方式,去问一下他是谁呀?”本来依止上师后求法应如氆氇染色一般与以前截然不同,上师圣者的行为如何,弟子也应当如理随学。譬如,将氆氇放在染料中,虽然所染成的色彩可能有好坏之差别,但(氆氇)与前面未放入染料时相比,其颜色是截然不同的。当今时代有些人,虽然历经百次求法,但自相续与从前相比无有一丝一毫的好转,并且一切所作所为与世间人无有少许差别,这种人必将成为佛教油子或失毁誓言者,正如所谓的佛法可调伏恶人,却无法调伏佛教油子,酥油可以浸软坚硬的皮革,却不能浸软酥油之皮壳。这种人虽然已听闻善法的利益、罪业的过患、佛陀的功德等,但却认为只是那样说说而已,在他的相续中根本生不起少许的定解和信心。所以说,即使圆满正等觉亲自降临也无法调伏这种人。如邬金莲师也曾说:“切莫摄受佛教油子之眷属,切莫亲近失毁誓言之道友。”

    因此,了知一句正法之义也必须认识到应融入自相续而修持。我们依止上师的目的应当是观察上师身语意的行为并随学,如世间的俗语也说:“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自相续受持上师内外密所有的功德应如泥塔小像从印模中取出一样。本来所谓的顶礼是一种恭敬的形式,所以顶礼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并且各个地区的顶礼方式也不相同,然而这里上师依照佛经而宣讲了顶礼的方法,如果自己明知此理,但以简便易行或因傲慢而不认真地顶礼,则一定是不恭敬顶礼对境的轻蔑态度。因此我们必须了知犹如付税般的相似顶礼只能给自己带来过患而无任何必要。反之,如理如法地进行顶礼则功德无量。从前,一位比丘顶礼有佛陀头发、指甲的佛塔,阿难尊者请问释尊他作顶礼的功德,世尊答言:“顶礼一次将获得自己身下所压面积直至金刚大地以上所有微尘数量之转轮王位,然其功德之边尚不可尽。”此外经中说:“佛陀的无见顶相148是从恭敬顶礼应敬之上师士夫中产生的。”顶礼即是成就形成究竟圆满正等觉的无见顶相之因。

    供养支:如前供曼茶罗时所讲将自己实际拥有的财富以正规、如法、清净的方式,以不为吝啬所缚、不虚伪、不炫耀的心态摆放,仅以此作为所缘对境。之后观想虚空、大地一切人天供品、鲜花、熏香、酥油灯、香水、神馐等,以及无量殿、地方建筑、经堂、轮王七宝、八吉祥徽、十六金刚天女等,轻歌曼舞,弹奏特有的乐器,都应以追随普贤菩萨的幻变供养方式而做供养,即以普贤菩萨的等持力,自己心间发射出等同于百千俱祗无量佛刹尘、不同颜色的光芒,每一光端又化现出一尊与前相同的普贤菩萨、各自心间放射出与前相同的光芒,并且光端幻现出无数不可思议的普贤菩萨,他们每一尊都以不可思议无量的供品供养十方佛及佛子,此即所谓的普贤云供聚。如此尽己所能意幻供养。并念诵:

    陈设供品意幻定

    现有以供印供养

    如果自己具有供养的能力,那么诸佛佛子肯定具有享用的能力,因此我们以意幻供养世间界中有主人、无主人一切人天受用。若自己能够意幻多少就如是作供养,从圆满资粮而言,则此意幻供养与真实财物供养无有丝毫差别。所以不必认为自己无有供养的资具,而且随时随地看见自他所拥有的任何资具、财物等,心里首先应观想:此供养三宝、供养根本传承上师。甚至见到路边涓涓流淌的清清小溪,或者一方遍满鲜花的平原等任何赏心悦意的事物都应意念供养三宝,这样观想顺便可圆满资粮,因此我们应当如此而行持。

    忏悔支:以猛厉追悔之心发露忏悔从无始轮回至今自己能回忆、不能回忆所造的堕罪,即身语意三门所造的十不善、五无间、近五无间罪149、四重罪150、八邪罪151以及掠夺三宝财物等一切罪业。并发愿从今以后永不再犯。如前念修金刚萨埵之引导中所讲的那样以明观四种对治力而忏悔。并观想一切罪障于自己的舌上集为黑团,从福田(皈依境)尊众的身语意放射光芒,照耀黑团,以此犹如涤荡污垢般地净除了罪障。之后念诵:

    一切三门不善业

    光明法身中忏悔。

    对治嫉妒之随喜支:对于诸佛为饶益众生而转大法轮、一切菩萨的广大行为、一切众生的随福德解脱分的善法以及自已过去所积累的、如今正在做的、将来必定行持的一切善根,都以诚心诚意、极大欢喜心而随喜。并念诵:

    随喜二谛所摄之

    一切善业之资粮

    即九乘次第的一切法无不包括在世俗、胜义二谛中,所以应当随喜二谛所摄的自他诸众生有漏与无漏的一切善法。如此随喜,功德无量。

    从前,胜光王迎请世尊及其眷属,供斋四个月,并供养一切受用。当时,一位行乞的贫女心想:这位胜光王也是因往昔所积累的福德力今日才成为财富、受用十分圆满的君王,又遇到释尊这样殊胜的福田,如今也正在积累如此广大的福德资粮,实在希有。她内心深处唯观随喜,因此获得了无量福德。世尊得知后,在傍晚回向功德时问国王:“你所积累的这份福德善根是回向给你自己,还是回向于比你获得福德更大之人呢?”国王说:“谁的善根大就回向于谁。”于是世尊先念那位贫女的名字作回向。连续三天一直如此作回向。胜光王十分不悦,便与诸位大臣商议对策。国王问:“如何才能使世尊不这样作回向呢?”大臣们说:“明日世尊与其眷属前来应供时,我们在器具外阻止他们拾取,这样会有效吧。”如此商定后,第二天那位随喜供养者的贫女又来拾取被丢掉的食品时,受到阻拦并遭到殴打便心生嗔恨而摧毁了善根。当天(佛陀)便念国王的名字作了回向。所以说善不善之差别丝毫不在身语的所言所行上,而唯以自己的意乐而安立。

    正如前面反复强调的那样。所以佛在《教王经》中也如说:“见到他人行持善法时,自己若以清净意乐诚心诚意随喜,并将其善根回向圆满菩提,则所积累的资粮绝对胜过以竞争心对待他人行善或以傲慢心想我定要做如此善事等装模作样地行持为希求现世名誉、世间八法之毒所充斥的广大善法。恰美仁波切也说:“听到他人行善时,若舍不善嫉妒心,并以欢喜心随喜,佛说获得同等福。”《汇集经》中也说:“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不可量。”因此说,此随喜是事半功倍之法,所以应当随时随地修持。

    请转法轮支:佛、菩萨、上师、善知识等一切肩负广大利他重担之士,因众生的邪行及忧劳而生厌烦,不讲经说法安住寂乐境界之时,在他们面前观想:我化出百千俱祗无数身体,供养法轮、珍宝等,祈请他们广转法轮,并念诵:

    祈请常转三乘法

    总的来说,一切佛法可包括在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中。或者将其分为:集聚招引外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苦行明觉内三乘,即事、行、瑜伽;随转方便密三乘,即玛哈、阿努、阿底,共为九乘。为了调伏所化众生,祈请广转相应之法轮。

    祈请不入涅槃支:于此世界或其它诸刹土中,任何上师、佛菩萨已完成了利众事业准备趋入涅槃时,在他们面前,如往昔珍达优婆塞祈祷世尊住世一样,观想自身化出众多身体而祈祷诸圣者乃至轮回未空之前长久住世、饶益众生,并念诵:

    乃至轮回未空前

    祈请住世勿涅槃

    回向支:以现在的善法为例的自他三世所积累的一切善根完全如同文殊童子回向一样以无缘智慧印持而回向一切众生,并念诵:

    三世所积诸善根

    回向广大菩提因

    在何时何地无论做任何大小善根,结尾时千万不能忘记如此做回向。如果没有这样回向,那么所成办的任何善根,其果成熟一次便会耗尽。若回向于获得究竟菩提之因,即使感受了百次善果,其善根在我们未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也不会穷尽,反而日日增上。如《慧海请问经》云:“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然,未获菩提其不尽。”同样,无论自己希求获得声闻、缘觉、圆满菩提等究竟果位还是希望得到善趣人天之身体,或长寿、妙色等暂时果报也好,为任何目的所成办的善根最后都要为此而作回向。如哲贡觉巴仁波切说:“二资如意宝,若无发愿拭,不生需求果,故当勤回向。”因此自己所行的善法能否成为圆满菩提之因都取决于回向之力。无论积累多么广大的有为善法然而若未以回向驾驭(印持)则不能趋入解脱道。诚如卡隆巴格西所说:“一切有为善法乃无记,回向众生方得广大利。”同样,为自己的父母亲友等做佛事以及为利益亡者等念经超度,若不做回向则他们不会获益。如果回向,则会如愿以偿。从前,广严城的人们准备次日迎请世尊,供养午斋。前去迎请的人们走后,五百饿鬼来到世尊面前请求道:“明日广严城的人们供养世尊及眷属午斋的善根回向给我们可以吗?”世尊明知故问:“你们是谁呀?为何广严城人们的善根要回向于你们呢?”“我们是广严城这些居民的父母亲,以吝啬之业而转为饿鬼。”“那么明日回向时你们也应来做回向吧!”“我们投生为如此低劣之身,十分惭愧,不敢前来。”“你们造恶业时理应羞愧,但那时却不知羞耻,如今已生为低劣之身,惭愧又有何用,如果不来无法回向给你们。”“那么我们一定来。”说完便离开了。第二天回向时,那五百饿鬼前来请求(将善根)回向它们。广严城的人们惊慌逃窜。世尊说:“诸位不必惊慌,这些众生是你们自己的父母所转生的饿鬼,它们是如此说的,所以是否能将善根回向给它们?”“既然如此,无论如何也应回向给它们。”世尊便说:“此施诸善根,愿彼利饿鬼,离饿鬼劣身,获善趣安乐。”结果那些饿鬼死后转生到三十三天。此外至尊米拉日巴也曾说:“山间静修大行者,及作供养之施主,彼二具有成佛缘,因缘之要即回向。”

    如此回向成为圆满正等觉之因必须以三轮无缘智慧摄持。否则,如果为三轮实执之垢所染,则称为具毒回向。如《汇集经》云:“犹如食用杂毒丰美食,佛说缘于白法亦复然。”所谓的三轮是指所回向的善根、为其回向的补特迦罗、所回向的对境三者。三轮以证悟无实的智慧摄持的真实无毒回向在此凡夫地中无法做到,所以我们应当观想往昔的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们也如是回向,这种回向与三轮体空的回向无有差别。《三十五佛忏悔经》中也说:“过去诸佛如何回向,未来诸佛如何回向,现在诸佛如何回向,我亦如是普作回向。”如《普贤行愿品》云:“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因此,善法成为圆满菩提之因的无误要诀唯有依赖于此以回向印持的结行。所以应当时时刻刻精进作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