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底峡的佛学思想及其对西藏佛教的影响 

      发布日期:2013-03-06  编辑:仁增才让

附录:阿底峡的佛学思想及其对西藏佛教的影响     胡继欧

  阿底峡尊者于公元九八二年出生于札户罗国(今孟加拉国达卡地区),是迦尔耶那师利国王的第二子,幼名月藏。出生十八个月就能读诵“赞佛”文句。十五岁时,能以所学正理滴论的道理降伏外道。年满二十一岁及通达一切明处,尊者幼年不贪王位,专事游历,遍经诸国,访师学法,所依止的名师中得成就者有十二人。他依止黑山寺罗睺罗笈多受大灌顶并学一切修行教授。又依止已得成就之阿哇都底大师七年,修明禁行,得三摩地。后来由于师长的劝勉及在梦中得到释迦如来的策励,遂于二十九岁时依金刚寺大众部上座戒护律师出家,法名吉祥然灯智。阿底峡意为“殊胜”,是他到西藏以后,阿里藏王对他的尊称。出家以后遍学三藏教典,依止法护论师十二年,学习大毗婆沙论,成为十八部共同崇敬的上座律师。以后又到金洲(今苏门答腊)地区参访金洲大师,修学空有两派所传修菩提心教授。回国以后,住持毗札玛尸罗寺,兼任十八个庙的住持。

  阿底峡的佛学思想

  阿底峡尊者的佛学思想可分三个方面:

  一、中观正见。尊者是宗于中观系统月称一派的见解的。印度佛护、清辨、月称、静命等诸大论师都是继承龙树、提婆的中观学说,但关于名言中许不许有自性或有外境,观点不同,因而产生不同派别。清辨论师破唯识论,于名言中建立许有外境之宗,此派名“经部行中观师”。静命论师于名言中说无外境,此派名“瑜伽行中观师”。月称论师则认为中观论诸解释中,唯佛护论师解释圣父子(龙树、提婆)意趣最为殊胜,所以月称宗佛护论师的中观见。以后中观师多随顺佛护、月称之说,后来西藏佛教的萨嘉派、迦举派、格鲁派也都宗月称论师的中观见,同时安立了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的名称。月称论师的中观见为应成派。此派随其所应,破论敌所许,而自己不另外立宗,唯在破他中显自正理,成立自宗。如破“自性实有”并安立生死涅槃。这就是所谓的“性空缘起”。尊者所著入二谛论、中观教授论等均阐述此说。

  二、修菩萨行。大乘修行首重菩提心,尊者特依金洲大师所传菩提心二种修法,即修七种因果和寂天论师著述中所说“自他相换”修菩提心教授,由愿菩提心引导行心,受学菩萨广大妙行,随学菩萨所有学处。这些教授具见尊者所著摄行论、道炬论、发菩提心论等论。

  三、见行并重。阿底峡尊者认为三藏、四部都可以组织成为一补特伽罗修行成佛的次第。佛所说法,重在修行。尊者将佛法总摄为三士道,即下士、中士、上士。下士道又名共下士道,即不贪著现世安乐,念死无常,畏恶趣苦,行十善业,皈依三宝,希求后世生于善趣,属于人天乘。中士道又名共中士道,即厌患三有,发出离心,观四谛十二因缘,流转诸苦,还灭为乐,希求自利,得寂灭乐,这属于声闻乘。上士道,即发菩提心,为利有情愿成佛,学习六度四摄诸菩萨行,希求佛果。大乘菩萨虽然不希求人天福报、二乘圣果。但从修行的次第来说,也应当在修习下、中士道的基础上发菩提愿心,引发行心,行六度四摄,循序渐进,然后由显入密,直至成佛。这就是在一补特伽罗身中修习成佛之次第。尊者在所著菩提道炬论中阐发此义。此论是阿底峡思想的精华,总摄显密教义,备具深广两派师资教授,以调心为主,达到成就佛果的圆满次第,对西藏后弘期佛教影响甚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