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之上,源头活水东流而下,滋润万物;原野之间,藏羚羊长途迁徙,繁衍生息;碧水之下,青海湖裸鲤鱼翔浅底,奋力洄游……如今,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原真性得到高水平保护,法治力量正守护绿水青山。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业内专家表示,该保护法的制定实施,对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融水之舞
从巍峨的雪山之巅启程,冰川融水宛如古老时光的使者,缓缓流淌,穿越岩石与山谷,细述着千年的沧桑与变迁。
这不仅仅是水的流动,更是时间的低语,每一滴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讲述着过往与未来的故事。它们如同生命的源泉,滋养着青藏高原上的万物,从广袤无垠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森林,从奔腾不息的河流到静谧深邃的湖泊,都沐浴在这冰川之水的恩赐之中。这融水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维系着周边数亿人的生计与福祉,成为了这片神秘而壮美土地上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
这是2024年7月25日拍摄的长江源区冬克玛底冰川(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杰 摄
7月25日拍摄的冬克玛底冰川(无人机拼接照片)。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7月25日拍摄的冬克玛底冰川(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8月24日拍摄的杰玛央宗冰川(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8月24日拍摄的杰玛央宗冰川(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8月24日,雅鲁藏布江源头周边的雪山景色(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生命之垫
跟随冰川融水的足迹,我们踏上了一段探索之旅,最终发现了一片生命的奇迹——垫状植物。
这是可可西里科考湖畔的唐古特红景天(2006年10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这是可可西里卓乃湖畔的眼子菜(2006年10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在海拔3900米的高原上,还可以见到这样的高原垫状类植物。(1987年6月23日发)新华社记者马挥摄
这些看似卑微而不起眼的生命,却以无比顽强的姿态,深深扎根于这片贫瘠而荒凉的高原之地。它们不畏严寒酷暑,不惧风沙侵袭,用自己微小而坚韧的存在,为高原生态系统构建出了一片独特的基底。这些垫状植物仿佛是大自然的守护者,它们默默地守护着每一寸土地的希望,为高原上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宝贵的庇护与滋养。在这片看似荒芜的土地上,垫状植物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坚韧与希望的力量,书写着生命的奇迹。
羚羊之歌
每年的5月至8月,怀孕的母藏羚羊会踏上迁徙之旅,前往数百公里外的特定产仔地产下幼崽。
这一路上,它们翻越高山、蹚过冰河,面对各种自然挑战,只为新生命的诞生。当母藏羚羊在产仔地顺利产下幼崽,那稚嫩而顽强的生命便在这片神秘而壮美的土地上开始了它的旅程。小羊羔在母亲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学习着如何在这片严酷的环境中生存。而母羊则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教会它们迁徙的智慧和勇气。它们的蹄声在草原上回荡,伴随着远处雪山的回响,是对生命不息的最好诠释。藏羚羊的每一步,都与这片土地的呼吸同频共振,仿佛在与大自然共同演绎着生命的轮回之舞,共同编织着青藏高原的生命乐章。
这是在尼玛县措罗木管护站拍摄的白色藏羚羊幼崽(7月13日摄)。新华社发 旦增 摄
7月7日,在可可西里卓乃湖区域,几只藏羚羊在活动。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7月8日,在可可西里卓乃湖区域,一群藏羚羊在活动。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6月13日傍晚在藏北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一只藏羚羊。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6月15日清晨雪后,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着朝霞前行在迁徙路上的一群藏羚羊。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策划:王建华
记者:费茂华 陈杰 伍志尊 陶希夷 刘诗平 马挥 晋美多吉 旦增尼玛曲珠 姜帆 丁增尼达 张龙 杜笑微
制作:张可任 马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