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鹤,来,吃饭啦!”中午时分,张小波身穿工服、端着食物朝鸟舍走去。
张小波是青海省西宁野生动物园的一名饲养员,他口中的“千鹤”,是一只7个月大的黑颈鹤幼鸟。
从黑颈鹤救助,到幼鸟的人工抚育,离不开动物园饲养员的精心照料。而日益改善的湿地生态,也让黑颈鹤种群拥有了更为安全舒适的生存、繁殖与迁徙条件。
由于成年黑颈鹤的身体颈、尾部分呈褐黑色,全身黑白相间,而且数量稀少,人们将它们亲切地称为“鸟中大熊猫”。
2023年2月2日,饲养员张小波正在喂养“千鹤”。(西宁野生动物园供图)
不同于其他鸟类,黑颈鹤种群终生都生活在高原,而青藏高原则是它们的主要繁殖地。同时,它们对于生活环境要求很高,一般都居住在远离人群、水草丰茂的优质湿地。
前年,“千鹤”的妈妈因为受伤在野外落单,被人们发现并送往西宁野生动物园进行救助。去年7月,“千鹤”在这里降生,由动物园里的饲养员抚养长大。
为了精心照料“千鹤”,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为其开辟了一座单独饲养的鸟舍,并配备了两名工作人员。平日里,饲养员会为“千鹤”准备泥鳅、小鱼苗、玉米、小麦等食物,还会根据它的喜好定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个性化食谱。在饲养员的精心照料下,“千鹤”已经长到了10斤,外形基本与成年黑颈鹤无异。
“千鹤”2个月大时的照片。(西宁野生动物园供图)
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可以起到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而青海省湿地面积超过710万公顷,居全国前列,这里已成为黑颈鹤种群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园。
过去一段时间里,过度放牧等因素导致草场退化,草原湿地涵养水分功能减弱,从而造成湿地萎缩,这也导致黑颈鹤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种群数量一度锐减。
大力推进湿地功能修复与生态治理、青海湖鸟岛景区关门谢客、湿地居民退村还湖……随着一系列改善湿地生态的措施陆续实施,黑颈鹤的生存条件也得到改善,生活、迁徙范围也不断扩大。
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鸳鸯花海湿地中的黑颈鹤(2022年6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最新研究数据显示,随着湿地生态的日益改善,仅青海省监测到的黑颈鹤分布点位已经超过100个。目前,中国黑颈鹤数量在1.7万只左右,比10年前增加约7000只,种群增速明显。
202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黑颈鹤从受威胁物种名录中除名,其在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保护级别也由原来的“易危”调整为“近危”。
现在,西宁野生动物园里的黑颈鹤数量已经达到11只。去年以来,动物园开展了黑颈鹤幼鸟人工抚育工作,包括“千鹤”在内的两只人工抚育黑颈鹤生长状况良好。之后,动物园还会对园内的黑颈鹤进行野外生存能力训练,达到放归条件后就会让它们重回湿地。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正加入关心、保护黑颈鹤的队伍中。
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表明,只有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有效应对日益紧迫的全球发展难题;只有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才能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详情]
“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为湿地保护事业指明方向。... [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话彰显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 [详情]
我国新增国际重要湿地18处... [详情]
2月1日,全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暨招商引资领导小组会议以视频方式召开。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晓军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责任感紧迫感,抢抓机遇、加力提速,落地落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和招商引资“六大行动”,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加快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作出新贡献。...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