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原县首届“非遗”汇报演出侧记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原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并热爱它、学习它、让大家都来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好者、保护者、传承者,12月13日,由红原县委、红原县人民政府主办,县文体广新局、县文联、县文化馆承办的十八届“全会精神暖人心 藏家儿女迎盛世”——红原县首届“非遗”汇报演出在该县祥和广场隆重举行,十三项非遗节目精彩纷呈,令在场2000余名各族干部群众热血沸腾,尖叫声、欢呼声、掌声连续不断。省文化厅副厅长泽波、省“非遗”中心主任王兮、省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蔡伟、省艺术职业学院后勤中心主任赵阳、阿坝州文广新局副局长巴桑观看了此次演出,并对红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红原县委副书记向秋杰告诉笔者:“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日益增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较为深层次的调查、挖掘,对相关文化遗产项目的起源、流传、发展、现状以及这些项目所包含的种类、所具备的特点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收集整理,在拯救、还原、再现这些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据了解,该县去年10月底我们启动了红原县文史普查抢救和整理工作,目前,已经陆续推出《红原县藏族民间格言谚语集》、《红原县藏族民间颂词》、《嘎曲流域藏族民间歌舞》、《红原县民间技艺》、《黑帐篷——红原县游牧文化》等藏语版系列文史丛书,实现了文史普查抢救和整理工作的第一阶段成果转化;今年6月,举办了“麦洼藏戏团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组织人员参加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并在“非遗节”上展演了安曲手工艺制作、山歌弹唱、麦洼藏戏、唐卡绘画等四项非遗项目;10月,举办了“红原县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头琴培训班;10月,组织瓦切镇的唐卡绘画、安曲乡下哈拉玛村的手工艺编制、麦洼藏戏团的格萨尔舞剧以及龙头琴弹唱等参加 “中国西部博览会”展演等等工作。
红原县在省州有关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历来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该县已有草地山歌等11个项目被州政府批准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麦洼锅庄等 6个项目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川西山歌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白汪说唱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该县文化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后红原将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非遗”保护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建立健全责任机制,明确各级保护主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与标准,做好“非遗”普查工作,既有效保护,有合理利用,要把“非遗”中蕴含的那些最原始、最自然、最具有原生状态特点的文化基因,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起来,传承下去,在此基础上,开展赋予时代性的民间文化创作、展出、比赛等活动。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遗”与旅游经济相融互动;夯实“非遗”保护基础,建立一支热爱传统文化,专业知识丰富,具有奉献精神的专兼职“非遗”保护工作队伍。红原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进一步推动文化扬县工程和“五个红原”建设,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努力实现红原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红原县委宣传部)
■相关链接
1、麦洼藏戏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艺等若干程式相结合的表演。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红原麦洼藏戏源于甘肃甘南藏戏,于1949年由青海竹青寺活佛日格洛从甘肃拉布楞寺传来,在红原地区流传发展已有近70年历史。
目前,麦洼藏戏已被收录入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麦卓(麦洼锅庄)
麦卓源于甘孜州雅江流域的新农锅庄,20世纪20年代后期随游牧部落迁徙而落脚红原,在充分融合当地安多歌舞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麦卓艺术。麦卓以其优美的曲调和铿锵有力的动律而称著。
目前,麦卓(麦洼锅庄)已被收录入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尕尔琼(藏语小品)
尕尔琼(藏语小品)是一种藏族语言艺术和舞台艺术相结合的综合表演形式。尕尔琼不同于传统藏戏的是,它的结构短小精悍,情节简单,表现形式幽默风趣,滑稽可笑,表演题材则雅俗共赏,题材广泛。由于其表现内容多针砭时弊,内含哲理,而且贴近生活、角度新颖,因此成为藏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
4、拉伊(情歌)
拉伊是藏族民歌中的一支奇葩,是藏族青年男女倾吐爱慕之情的情歌。由于歌词多表达男欢女爱之情,所以不能在家或村庄中咏唱,而只能在山野间引吭高歌。其曲调委婉抒情,节奏徐缓自如,在旋律上虽无大的变化,但经演唱者感情抒发,同样感人,它没有固定的歌词,是演唱者触景生情,随兴编唱,巧妙地运用比喻等方法,形象而生动地向对方表达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有不少歌词采用了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情诗拉伊是藏族歌曲中的一种。
5、岭仲(格萨尔说唱)
岭仲(格萨尔说唱)为藏民族篇幅宏大的民族英雄史诗,在这部英雄史诗的长期创作和流传过程中,其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由实用而逐渐艺术化,形成了一种内容专一的口头性曲艺“说唱”的表演形式。因此,岭仲(格萨尔说唱)不仅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化传承,更是艺术意义上的审美活动。艺术化了的传承方式,不仅使英雄史诗得以更加深入人心,而且在历史传承中生发出一枝曲艺表演的独特的艺术之花。
6、勒协(山歌对唱)
勒协(山歌对唱)是藏族民歌表演形式中的一种,同为对唱,但它不同于拉伊的是,拉伊是双方示好、示爱的对唱,而这种对唱带有挑战、比试的意思。如《你这歌手哪里来》歌中唱到:“我在天上骑着青龙唱山歌时,你这歌手在哪里?我在草原上骑着野牛唱山歌时,你这歌手在哪里”。又如:“我的山歌在悬崖上,你能和它对吗?”这种即兴对歌的歌词多临时编写,要求歌手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7、则勒(牧歌)
则勒(牧歌)主要流布于安多牧区。这里草原广袤人烟稀少,传统游牧生活枯燥乏味,牧人在单独放牧时无以自娱,只有放开喉咙吆吼几句。于是则勒(牧歌)应运而生,在则勒(牧歌)里,人民倾注了他们的感情,或表达对忧愁悲苦以及欢乐,它是打开牧民心扉的钥匙。
8、龙头琴弹唱
龙头琴弹唱,藏语称“扎念董伶”,是藏族传统弹唱中的一种,它较之六弦琴(曼陀铃)更为古朴、粗犷。龙头琴最显著的特点是表演者可以边谈边唱边起舞。
9、协巴(颂辞)
协巴(颂辞)又称“祝辞”,为藏区传统庆典婚宴、祭祀活动中第一个表演的节目。多由德高望重、能说会道者主持,内容应场合、对象而定,如婚礼上的协巴(颂辞)内容为“婚宴十八颂”,对风水宝地的协巴(颂辞)内容为“宝地颂”,对骏马的协巴(颂辞)内容为“宝驹赞”,而煨桑祈福时的协巴(颂辞)则为“神山颂”。协巴(颂辞)充分结合了藏传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文字精炼,语言优美,是藏族民间文学艺术的精华。
10、藏族传统器乐
流传于民间的藏族传统器乐,主要由锣、鼓、钹、镲、扬琴、竹笛、龙头琴、牛角琴等组成。除为藏戏、锅庄、舞蹈、民歌伴奏外,也有少数独奏曲目。
11、安多藏族服饰表演
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产物,它是一个区域或一个民族生活情趣及审美观的展现。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依据地理、气候、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等条件,创造出各自的服饰文化。安多藏族服饰是安多藏族人民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美好向往所展现出来的聪明才智。通过不断吸收周边各族文化养分的基础上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安多藏族服饰体现整体藏族服饰文化的一个侧面,但它又在许多方面美化和壮大了藏族的服饰文化。红原地区的藏族服饰最具代表性的有麦洼、麻萨、壤口、安曲四种服饰风格。
12、百汪说唱
百汪,民间称为“俄央”,是艺人自制的一种乐器,已有400多年历史。俄央是安多民间艺人聪颖智慧的结晶,如今四川藏区仅剩红原麦洼的百汪表演艺人仁青一人了,为了传承藏民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百汪”已被推荐上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