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藏族舞传承人班文玉的新使命

作者:翟新颖 来源:中国西藏网 发布时间:2013-05-27 15:51

舞进校园,传承在延续。

舞进校园,传承在延续 摄影:翟新颖

    随着一阵紧凑的锣鼓声,10个身着戏服、头戴面具的小演员们开始舞动起来,时而站立,时而走圈,聚拢又散开,舞步轻快,舞姿古老深沉。演员们活动的场所不是舞台,而是一所小学的操场。

    这里是四川省九寨沟县勿角乡勿角小学,班文玉正在上舞蹈课。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四川省级传承人。自2012年舞进课堂以来,68岁的班文玉又有了一个新身份——舞教师。

舞传承人班文玉

舞传承人班文玉 摄影:翟新颖

    舞是白马藏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古老祭祀舞蹈,一般在特别重大的节日跳,如农历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六之间。舞者头戴龙头、狮头、虎头、豹头、猪头、熊头等动物面具,以鼓钹和铜号为主要伴奏乐器。九寨沟县勿角乡英格村下勿角村,班文玉的家,就是舞的原生地。

    据班文玉老人介绍,舞有70多种跳法,如果完整跳下来,大概需要3到4个小时。如今,村里能完整跳下来的有20多人,最大的有70多岁,最小的只有10多岁。今天,小学生们跳的舞则简单了很多,根据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时间,班文玉只教了10多种。他说跳得最好的是六年级的王小琴,今天就是她领舞的。

    “我跟父亲学习跳舞,我父亲是带头跳舞的,父亲又是跟爷爷学的”,10岁时,班文玉开始跟着父辈们学习舞。“过年时,寨子里跳舞,我就戴上个面具,穿着拖在地上的服装,跟着大人一起跳,跳着跳着自己就学会了。父亲是领舞者, 有时候他也可以在动作和跳法上指导我一下,这样我就学会了。”1982年后,班文玉开始接替父亲跳狮子头面具,是舞领舞者。2006年,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班文玉被认定为舞省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