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珞巴族始祖传说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米林县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了解一个民族,莫过于了解她的历史和传统习俗。
我们来到南伊珞巴民族乡,就站在了一个古老民族的门口,一扇厚重的大门在我们面前缓缓打开
阿巴达尼:延续在传说中的民俗风情
珞巴族的始祖阿巴达尼原先住在工布,后来经过当嘎地方,迁到米林村的巴登帮嘎,在那里定居了一段时间。阿巴达尼有3个儿子,大儿子叫当邦,二儿子叫当坚,三儿子叫当日。阿巴达尼的三个儿子分三路向南迁徙,进入珞瑜地区。当邦带着两个儿子往西,经里龙沟再往南走,越过色丹洛雅到达德根地区定居,他们的后裔就成为后来的德根部落;当日和他的两个儿子,住在纳玉山沟(今南伊一带),到他们的子孙当波和嘎尔波兄弟时,顺着山沟往南越过纳玉东拉,到了德楞邦这个地方,他们比赛射箭,嘎尔波的箭落在果落双双,即后来的马尼岗;嘎尔波顺着箭的方向走去,定居在那里,其后裔就是博嘎尔人。
珞巴族民族歌舞
在一个又一个的美丽传说之后,是一个又一个的欢腾节日,节日文化是珞巴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一路陪同采访的米林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格桑告诉记者,由于珞巴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各地年节的日期不一,一般定在每年的劳动之后。珞巴族的节日中,“工布节”最为著名。 “工布节”是藏历10月1日,是工布地区(米林县、林芝县、工布江达县一带)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工布节”时,林芝地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都要放假,从城市到乡村都充满热烈的节日气氛。
珞巴歌舞和音乐最具民族特色,是珞巴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珞巴民族在劳动,尤其在节庆、宗教礼仪等集体活动中,常常邀请民歌手表演。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和排唱。民歌手在演唱时,通常在传统的曲调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出口为歌。歌曲内容多取材于珞巴族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或者是现实中有关政治、历史、自然常识、家庭婚姻等等,从不同角度刻画出珞巴族的多彩生活。
珞巴族的服装与藏族明显不同,由于长年狩猎,珞巴男人一般都跨长刀,身着皮毛猎装,头戴兽皮帽。女人穿圆领窄袖短衫,下身为紧身筒裙,小腿扎裹布。无论男女腰部和颈部都挂满了厚重的饰物。珞巴族男女都喜爱系一条考究的腰带,有藤编的,也有皮革制作的,也有用羊毛编织的,并织有各种彩色图案。腰带除用来扎系衣裙外,还用来悬挂小刀、火镰和其它铜、贝制作的饰物。
珞巴族生活习俗受藏族影响较深,日常饮食及食品制作方法,基本上与藏族农区相同。喜食烤肉、干肉、奶渣、荞麦饼,尤喜食用粟米搅煮的饭坨,并喜以辣椒佐餐。喜欢吃一种在石板上烤烙的荞麦饼,这种荞麦饼在趁热时抹上辣椒糊和奶酪,十分香甜可口。无论男女都喜欢吃辣椒、吸鼻烟和饮酒。
珞巴族各部落、氏族崇拜各自的图腾一代传一代,一直沿袭到今天。这种遗风是人类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形式。他们祈求鬼神的庇佑,常常杀牲祭鬼或请巫师念经,施展巫术对鬼怪加以约束。
亚波:见证一段历史的变迁
南伊珞巴民族乡距离米林县城3公里,成立于1988年6月,是全国唯一的珞巴民族乡,也是珞巴族主要聚居地,现有珞巴族73户、350人。该乡的才召民俗村是政府投资622.2万元建立的“珞巴新村”,是珞巴族聚居较集中的村庄之一,全村36户、157人。
才召,藏语意为“河滩”的意思。我们到才召村时,是一个雨后初晴的上午。温暖的阳光照耀着这个恬然安静的小山村,一幢幢崭新的村舍分两排依次修建,蓝瓦红墙,依然保留了木板墙等珞巴民居的传统特色,醒目而美丽;村中心一条笔直宽敞的大道,整洁干净,两旁建有水渠,流水潺潺,渠边树木葱茏,鸟声阵阵;每家每户都围有一个庭院,院内鲜花怒放,还种有各种果树、蔬菜,一派祥和宁静的乡村田园风光……
72岁的亚波家就在村子的东头。走进四合小院,轻悠悠地飘来一股花的清香,小院干净整洁,绿草茵茵,客厅里新购置的家具还散发着油漆味,现代家具一应俱有。
亚波老人穿着珞巴族妇女常穿的黑色镶边服装,70多岁的老人,看上去依然精神矍铄。抽了一袋烟,亚波老人开始慢慢地讲述,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岁月——
西藏和平解放后到上世纪80年代前,亚波和族人们一起住在山上的“拉嘎才召村”,那是一座位于半山腰的村落,交通极为不便。在那里,他们住在自己搭起的二层的木头房子里,除了从生产队挣的工分,几乎没有任何其他收入。
西藏的改革开放时间比全国相对较晚,大概是在1981年左右。1982年,“拉嘎才召村”开始了包产到户试验,按照自愿原则,一部分胆大的人实行包产到户,一部分胆小的人仍然留在集体。亚波夫妇带头承包了12亩比较差的土地。在他们的带动下,有6户村民加入到承包行业。到年底时,6户承包户的粮食和收入比没承包户明显增加了。尝到了甜头,第三年,“拉嘎才召村”开始全部实行包产到户,群众的生活开始好转。
1985年,为了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县里动员“拉嘎才召村”从山上搬下来,可村民们在山上住惯了,不愿搬下来。亚波就和丈夫带头搬下山,在他们的带动下,村民们也陆续搬下来,珞巴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改革开放后,我们越来越富,生活越来越好!” 亚波笑着说。
“我有1个儿子3个女儿,全家一年收入有2万多元,现在还住上了新房,家里有电视、冰箱,还有汽车,日子越过越好,这全托党和政府的福呀!”亚波又开心地笑起来,烟圈一圈圈地散开,映着她一脸的感激和一脸的幸福。
三代珞巴人:三种不同的新生活
30年,每一个珞巴人都有一个不平凡的故事;30年,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历史,每一段历史都饱含着沧桑。
顿珠多吉、格桑、亚日,三个不同时代的珞巴人,有着不同时代的故事,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在自己的故事里经历着改革开放,经历着波澜壮阔,经历着传奇和平凡的人生况味。
今年60多岁的顿珠多吉,静静地坐在南伊村自己屋子里的沙发上,他的眼光沉静从容。那是一个经历过世事风雨的老人,那是一双包含沧桑变迁的眼光。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顿珠多吉就随父亲从外地搬到这里。上世纪80年代,他上山伐木、下地种粮,过着普通人的日子。
“我亲眼看到30多年的变化,30多年前,最富的珞巴人也没有现在一般村民富裕,我们拼命干活还是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日子艰难;现在呢,我儿子跑运输、搞副业、挖虫草,一年收入就有1万多元,生活越过越好。”顿珠多吉苍老的脸上泛出了笑容。 今年35岁的格桑,老家在南伊乡南伊村,现任米林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生学历,是珞巴族中目前学历最高的。
格桑有6个兄弟姐妹,就数他学习最好,小学他只读了3年半。在住校读书时,条件艰苦,他把糌粑泡着清茶一起喝,早早地就起床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他以林芝地区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西藏大学政史系。毕业后,在米林县中学任教,2002年,乡镇换届选举,他被任命为南伊乡副乡长。不甘寂寞的他又勤奋自学,2004年考上中央党校社会学研究生。2006年研究生毕业后,他被任命为县教育局局长,后又被任命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憨厚的格桑告诉记者,是改革开放给了他上学的机会,也是改革开放使他成长起来。有机会,他还会继续努力,多研究珞巴人的历史,为家乡的繁荣发展作贡献。
17岁的亚日,和父母一起住在才召村。现在外地打工,每个月工资500—600元。我们来到她家时,她刚好在家,穿着艳丽的珞巴族的服装,忙前忙后地给我们倒茶。
亚日家以前也住在山上,那时房子破,土地少,生活艰苦,1985年搬到山下。父亲达鲁今年39岁,母亲晓红34岁,一家人开着一家超市,加上挖虫草、药材和农业收入,年收入1—2万元,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三代珞巴人,各有各的风采。如果说顿珠多吉身上有一股珞巴老人饱经风雨的无奈与沧桑,那么在不善言辞的格桑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珞巴青年一代的不屈不挠,而在亚日身上,则闪烁着珞巴少年一代的理想光辉和勤劳朴实,那是任何时代、任何风雨也改变不了的。
时代在发展,民族在进步。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珞巴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明天会越来越好,就像他们的民歌《珞巴展翅飞翔》所唱的那样——
恩不达,恩不达/青山笑迎满天霞光/绿水卷起层层波浪/珞巴新村美丽如画/边疆山乡歌声飞扬/加金加,加金加/边疆山乡歌声飞扬/我们珞巴心红志壮/迎着太阳展翅飞翔/双手浇灌满园春色/祖国边防鲜花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