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相传的唐卡记忆

作者:史卫静 来源:西藏商报 发布时间:2012-11-29 17:46

    珍藏爷爷的常用工具

    走进位于药王山背后的西藏唐卡画院,29岁的勉萨派唐卡技艺传承人索朗正坐在靠近大门的位置专心地给尚未完成的唐卡作品上色。里面的房间有两张长长的展示桌,陈列着这个五代人都在画唐卡的家族曾经的唐卡记忆。索朗放下画笔,兴致勃勃地讲述起他最感兴趣的两件工具——颜料碓和天珠笔的来历。

    “这个颜料碓和天珠笔都是爷爷亲手做的,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后来又传给我叔叔,到我们这一代已经很少用这么小的颜料碓了,那支天珠笔也不再用了,但是依然完好地保存着,它们见证了我们一家从爷爷之后,三代人画唐卡的历史岁月。”索朗捧着爷爷以前用过的颜料碓自豪地说道。

    索朗介绍说,这个并不算大的颜料碓是爷爷用精心挑选的一块方形石头自己做的。先是把中间掏空,凿成凹形,再把边上的棱角磨圆,使整个颜料碓呈现出大致的圆形轮廓。而颜料碓的使用方法则是将切割成小块的矿石放进圆形凹槽里,再用石杵不停地研磨,最终将矿石研磨成细腻的粉状颜料,兑上水调和均匀就可以使用了。“不过我们现在用的颜料碓要比这个大三倍多。”索朗说爷爷曾经用过的颜料碓虽然仍有实用价值,现在也只是作为珍藏品保存起来,不再使用了。

    另一张展示桌上的天珠笔也是索朗的爷爷亲手制作的。索朗隔着玻璃,手沿着笔的各个部位边比划边介绍说:“这支笔的笔杆是象牙做的,笔头是天珠做的,连接笔杆和笔头的部分是铜制的。”说到天珠笔的作用,索朗又指着墙上的唐卡比划着,“唐卡上的金粉刷上之后,用天珠笔压一下会更亮更有光泽。”这支天珠笔同那个颜料碓一样也被珍藏了起来,一同被珍藏的还有对于爷爷的美好记忆。

    感受爷爷的谆谆教诲

    在索朗的印象中,爷爷总是坐在房间里专心致志地画着唐卡,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至少要画8个小时。那时候,小小年纪的索朗总喜欢站在一旁看爷爷画唐卡,他总感觉那样的画面能给人的内心带来一种别样的宁静。即使到后来80多岁的高龄了,爷爷依然每天坚持画5、6个小时。直到5年前,93岁高龄的爷爷溘然长逝,在这之前他一直坚持进行唐卡创作。索朗始终都认为正是画唐卡这项极能静心的技艺才使得爷爷能够如此长寿。

    索朗小的时候并没有直接跟着爷爷学习唐卡技艺,而他的哥哥罗布斯达则一直在爷爷身边感受谆谆教诲。那时,少不更事的索朗经常会看到爷爷带着哥哥一起,用那个古老的颜料碓磨制矿物颜料,用那支天珠笔为唐卡作品增加色泽。每当这种时候,索朗都会期待着自己也能像哥哥一样早日亲身感受唐卡艺术的独特魅力。

    14岁那年,索朗终于得以跟着哥哥开始学习唐卡技艺,这一学就是15年。直到现在,哥哥还时常会指导一下索朗,这当中不乏从爷爷那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尽管并没有亲自聆听爷爷的教诲,通过哥哥的多年讲解与指导,索朗依然能真切地感受到爷爷技艺的高超。

    继承爷爷的无私精神

    据索朗回忆,当时在日喀则拉孜县老家,虽然很多人都有向爷爷学习唐卡技艺的想法,但爷爷并没有收太多的学生,只是在家里收了3、4个主动找上门来的藏族学生。那时候,爷爷带那几个学生都是纯义务的,从来不收取一分钱的费用。索朗说爷爷想的只是通过教授真正热爱唐卡技艺的人,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爷爷的这种无私精神一直感染着索朗和哥哥。目前,在西藏唐卡画院一共有30多个学生,加上之前毕业的学生,索朗大致算了算,总共有100多个学生。和爷爷一样,索朗和哥哥从来不找学生收学费,而且遇到贫困的学生他们还会免费管吃管住。而他们的目的也和爷爷一样——“我们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学习这项技艺,把它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