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贡艺术之乡”:文化产业吹来现代“时尚风”
苹果手机、奥迪Q5、宝马X5、网上交易……这些大城市的时尚之风,也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开始流行。从藏传佛教寺院到“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数百画师到近万艺人,在我国著名的“热贡艺术之乡”热贡文化空前繁荣,部分地区几乎“家家有画室、人人是艺人”,一些僧侣和农牧民品味和享受着现代化的“时尚元素”。
--唐卡大师的“现代化生活”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吾屯上寺一户院落门前,“两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身着红色袈裟的僧人更登达吉正用笔记本电脑与客户交流,他身旁一盆君子兰开得绚烂。
“通过网络我又敲定了一笔海外订单。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客商、学者对唐卡非常感兴趣。这两年我画的唐卡,一半以上都是靠网上销售的。”48岁的更登达吉说。
更登达吉出生于热贡艺术世家,叔叔索南旦巴是誉满藏区的著名画家,父亲夏吾才郎是第一位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藏族艺人,早年曾跟随国画大师张大千在敦煌临摹作画,2003年去世。“父亲学画非常艰辛,尽管后来很有名气,但不能发家致富,仅能养家糊口。”更登达吉说。
如今,一幅唐卡的价格是十年前的上百倍,更登达吉与20名徒弟每天不停地画,一些订单仍然无法完成。通过出售唐卡,更登达吉每年纯收入近百万元,最贵作品卖到40余万元。在他家宽敞的客厅里,36英寸彩电、饮水机、电磁炉等现代电器一应俱全,电脑、奥迪Q5、Iphone4等时尚元素也进入他的生活。“我们注定与上辈人不同了,我不愿意落伍。”更登达吉说。
对更登达吉而言,变化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上,还包括传授技艺。在更登达吉的画室里,徒弟们端坐画布前,以纤细画笔用心勾勒。“唐卡是传统艺术,过去孩子需至少八九年工夫才能学成,现在有网络,有电子书,有动画片,聪明的孩子两三年就可学会了。”更登达吉说。
在酥油灯下、诵经声中,更登达吉所在的吾屯上寺以及下寺僧人,90%以上都会画唐卡,不少人挣到钱并购买了轿车、电脑等,现代化气息从寺院扩散到牧区。
--“飞入寻常百姓家”
记者在同仁县年都乎村一个家庭作坊里看到,30岁的藏族妇女更太吉正在五彩绸缎上剪裁堆贴,飞针走熨,一幅幅做工考究、色彩艳丽的堆绣作品即将完工。“我学会做堆绣十多年了,一到农闲季节就干这个,一天能挣七八十块钱补贴家用。”她说。
“新中国成立前,拥有唐卡属于僧侣和贵族的特权,热贡技艺深锁于寺院、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委会主任马明生说,当前热贡文化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全州热贡艺人达到9000余人,共有各类热贡文化企业1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家,“公司+农户”模式的热贡艺术品公司14家,同仁县吾屯、郭麻日、年都乎等村几乎“家家有画室、人人是艺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如今除了传统的师徒传承外,黄南州还在各级学校开设热贡艺术课,将之列入农牧民技能培训内容。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传授唐卡技艺是我的职责。”38岁的著名唐卡画师娘本说,他创办的热贡画院目前已培养各类画师180余名,其中3人被评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在画院后面他买了块地,共投资1300万元建立热贡艺术职业技术学校,预计今年9月完工,打算以此培训更多艺人。
据统计,目前全州就读唐卡、堆绣、藏医等专业的学生达到2800余人。黄南州扶贫开发局副局长赵明荣说:“我州‘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的重点就是培训热贡艺人,这三年来每年至少培训100名农牧民,对其增收致富起到促进作用。”
--热贡文化不再低吟浅唱
热贡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金色的谷地”,指的就是坐落在青藏高原东缘群山环抱中的同仁地区。热贡艺术以唐卡、雕塑、堆绣、石雕和木雕等为主要代表,是中国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流派,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地政府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黄南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约3600元,而热贡艺人每年平均收入近2万元,实现文化产业经营性收入近2.4亿元,占全州GDP的5.48%。
为进一步科学、有序地传承与发展热贡文化,2010年8月,黄南州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正式启动,这是我国四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也是我国藏区唯一的文化实验区。根据相关规划,这个实验区以同仁县为核心,辐射尖扎、泽库两县,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20余万。预计实施各类项目28项,预计投资6.88亿元。
马明生说,目前实验区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并在运行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性保护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今年州上设立4000万元的热贡文化发展基金,以此撬动企业投资、社会扶持和金融信贷支持。
更登达吉说:“作为唐卡画师,与父辈们相比,我们赶上了最好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