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贡艺术绽放光彩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文贻炜、何伟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2-11-29 17:44

    从深锁寺院到蜚声国际,从数百画师到近万艺人,在我国“热贡文化之乡”——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艺术绽放光彩。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沐浴着阳光,48岁的唐卡画师更登达吉到画架前,开始一天的工作。眼睛累了看看天空的飞鸟,脑子累了望望远处的雪山。

    “画唐卡要求心静、手稳,经常一坐就是10多个小时,这也是一种修行。”他说。

    更登达吉“隐居”在群山环抱的黄南州同仁县上吾屯寺,他的作品早就走向世界。“交通条件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我画的唐卡一半以上靠网上销售。”

    更登达吉善于沟通,除了绘画,他还爱好电脑、Iphone4等“时尚”。“作为唐卡画师,与父辈相比,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出身热贡艺术世家的更登达吉6岁开始学艺,得到父亲夏吾才郎真传。削发为僧后,他潜心作画和研究,练就了一身本领,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更登达吉对父亲充满敬意。“他画唐卡主要是为圆功德,很有名气,但仅能养家糊口,生前非常孤寂。”他说。

    如今,热贡艺术空前繁荣。更登达吉与20名徒弟每天不停地画,一些订单仍无法完成。

    “画唐卡,不能光想着赚钱。眼下市场繁荣了,最让人担心的是唐卡的质量。”虽然颇费工夫,更登达吉坚持使用传统技法和工艺,追求高质量的纯粹唐卡作品。

    并非每位艺人都像更登达吉这样严谨。他联合西合道、娘本等著名画师成立热贡艺术协会,推动唐卡品质鉴定,举办唐卡绘画竞赛等,期盼以此扼杀歪风。他今年还计划开家唐卡颜料销售店,从西藏进货,从源头预防唐卡造假。

    更登达吉是黄南州60多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的一员,他们共同守望热贡艺术。

    “以活的形态开展生产性保护”

    在黄南州同仁县年都乎乡唐卡画师李白家,记者看到20多名徒弟正端坐画布前,用心勾勒。

    “这些孩子大多来自贫困牧民家庭,还有4名孤儿。”34岁的李白边说,边指导学生作画。“我不仅传授绘画技艺,而且管吃、管住,他们的技艺到‘火候’后,每月可得到5000-10000元不等的工资。”

    2009年8月,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唐卡大师娘本收养10名孤儿,还招收23名特困家庭学生,免费教他们绘画。目前,他创办的热贡画院已培养各类画师180余名,其中3人被评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除了传统的师徒传承,青海省还在黄南州各级学校开设热贡艺术课,并将其纳入农牧民技能培训内容。相关统计显示,目前全州就读唐卡、堆绣、藏医等专业的学生已达2800余人。

    黄南州扶贫开发局副局长赵明荣说:“黄南州‘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的重点是培训热贡艺人,3年来每年至少培训100名农牧民,对他们增收致富起到促进作用。”

    同仁县年都乎村一个家庭作坊里,30岁的藏族妇女更太吉在五彩绸缎上剪裁堆贴。“我学会做堆绣10多年了,农闲季节就干这个,一天能挣七八十元。”她说。

    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委会主任马明生说,新中国成立前,热贡技艺深藏寺院,全州热贡艺人只有四五百人,现在有9000余人,共有各类文化企业1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家,“公司+农户”模式的热贡艺术品公司14家。

    当地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黄南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约3600元,而热贡艺人每年平均收入近20000元。

    “这几年,我们以活的形态开展生产性保护,将热贡文化植根于当地民众的土壤中,鼓励和扶持大家参与创作、生产和经营,热贡文化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马明生说。

    打造一流藏文化基地

    热贡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金色的谷地”。热贡艺术以唐卡、雕塑、堆绣、石雕和木雕等为代表,是中国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流派,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黄南州同仁县文体广电局副局长秦红梅说,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绝境,而热贡艺术尤其是唐卡炙手可热。

    为了进一步科学、有序地传承与发展热贡文化,2010年8月,黄南州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正式启动。根据相关规划,这个实验区以同仁县为核心,辐射尖扎、泽库,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20余万。预计实施各类项目28项,总投资6.88亿元。

    “目前,实验区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并在运行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性保护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今年州上设立4000万元的热贡文化发展基金,以此撬动企业投资、社会扶持和金融信贷支持。”马明生说。

    黄南州委书记李选生说,黄南州已经确立“文化立州”发展思路,努力打造一流的藏文化基地。根据有关规划,到2015年,全州文化旅游产业总收入将达30亿元;2020年文化产业收入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