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菟:楚风舞蹈灵韵长存
中国藏族网通讯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呼啸,回眸时看小於菟。
——鲁迅《答客俏》
●“於菟”一词最早出自春秋名著《左传》,是楚人对虎的方言称谓。
●“於菟”舞不是简单祭山神的舞蹈,而是一个内涵久远、哲理深邃的古文化遗存——春秋时期楚国盛行巫风,崇虎镇邪的遗存。
“乌图”原来是“於菟”
“於菟”这个名称的确定,归功于民俗文化学者乔永福先生。虽然他已离开青海无法采访,但他留下的文字不愧为“於菟”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上世纪80年代,时任我省文学艺术研究所舞蹈研究室主任、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青海卷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的乔永福先生,1987年5月,在首届全省“民舞集成”编写工作会议期间,黄南藏族自治州编写小组成员提出:同仁县境内的年都乎村,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有祭山神的习俗,在祭山神仪式里表演的一种名谓“乌图”(当时无人能说明其字形,只好按语音记录)的舞蹈,是否属于“民舞集成”收集范围?
这是乔永福第一次听到此舞,对其表演形式、内容及名称的含义等均无知晓。因此无法回答,他只好说待到现场观摩后再做决定。时间进入1988年,乔永福赴黄南州了解“民舞集成”工作进展情况时,再次听到有关“乌图”舞可否收集的询问。为解决“可否”收集的问题,他当即前往年都乎村采访。
经采访发现,年都乎人把画成老虎的表演者叫“乌图”。但土族称老虎为“孛尔斯”,藏族则称为“德赫”。这从根本上肯定了“乌图”既不属于土族,也不属于藏族。在他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回忆起青年时读过的鲁迅的一首诗——《答客俏》。鲁迅先生四十八岁得子,心情十分喜悦,常把孩子海婴称作小老虎。诗中的“小於菟”,正是把孩子比作小老虎而言。由此再联想到年都乎村“乌图”的扮演者,在面部、上身和腿部,均画有虎头形状、虎皮斑纹,全身扮相酷似老虎。这正与“於菟”一名完全相符。
这是否说明“乌图”也是老虎的别名?接下来,经他苦心钻研,在《辞源》《辞海》等典籍中找到了可靠依据:“於菟,虎也。”另外在《汉书》《说文》等早期文献中也有记录“於菟”一词源于楚。
他从上述现代辞书、古籍史书以及名家诗词等记载考证,“於菟”一词最早出自春秋名著《左传》,是楚人对虎的方言称谓。在后世名人如鲁迅、郭沫若等诗文中常见。年都乎村祭山神跳的“乌图”舞与古代楚人称虎谓“於菟”确无异样,是楚人。
1988年5月,“乌图”终于“验明正身”,有了属于自己真正的名字——於菟。再后来的进一步研究分析,“於菟”舞不是简单祭山神的舞蹈,而是一个内涵久远、哲理深邃的古文化遗存——春秋时期楚国盛行巫风、崇虎镇邪的遗存。
楚风舞蹈活化石
“於菟”舞既然属于楚风古舞,是楚人信巫崇虎的遗迹,那么怎么会流传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年都乎山村呢?年都乎土族和楚人有何关联?带着这些疑问,翻阅相关资料有了以下说法:其一,从历史上看,同仁地区在古代为边关要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书记载,自秦汉以来,多有军队戍边屯田,其成员来自江南地带;其二,明朝初期又有江南移民移居此地,这在上世纪50年代末在年都乎村发掘的大明时期文物王廷义石碑就可佐证(考古专家认定王廷义为大明时戍边屯田军人中的头目)。综合上述情况, “於菟”舞是随历史的变迁从江南楚地或楚人后裔巴人住地流传而来,在村民祭山神习俗中,由巫觋传承沿袭保留至今。“於菟”舞是楚风舞蹈的活化石,也是楚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乔永福先生根据《黄南藏族自治州概况》一书考证:史书清乾隆《循化志》记载,古今有曰吴屯者其先盖江南人。余有河州人。历年即久,衣服语言,渐染夷风。其人自认为土人,而官亦目之为番民矣。另有古籍记载,黄南地区是古代烧当羌的居地。依据这个记载他认定,现居住在同仁县古称四寨子的年都乎村和邻近的吴屯、郭麻日、尕赛日的村民,其中一部分由秦汉时代的西羌后裔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