弼吉·拉巴:拉孜雪下的堆谐传人
近日,我们来到了号称“堆谐之乡”的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拉孜镇拉孜雪村,在这里我们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堆谐(拉孜堆谐)代表性传承人弼吉·拉巴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堆谐(拉孜堆谐)代表性传承人弼吉·拉巴 索穷/摄
弼吉·拉巴老人告诉我们说,拉孜雪村,古称羌拉孜、堆南木加拉孜,西藏古歌记载“堆南木加拉孜,不是故乡常念及”。当地古谚云“拉雄玉衣芎巴,鲁当协以绑翠”,意思是拉孜盆地像金盆玉碗,它是西藏歌舞艺术取之不竭的丰富宝藏。为什么这里会成为堆谐歌舞艺术之源?老人说,拉孜雪村自古以来是拉萨通往后藏和阿里地区的必经之道和雅鲁藏布江西段的主要渡口,人马驿旅不断。由于拉孜雪村这一带地方气温适中,人情浓厚,过往的商人、游民、公职人员都喜欢在这里打尖、歇息、休整,跟当地人饮酒对歌,起舞助兴。久而久之,拉孜堆谐博采众长、精益求精,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弼吉·拉巴老人是弼吉家族的第十二代传人,“弼吉瓦”是这个家族的房名。老人说所谓“房名”就等于姓氏,名字可以换,房名会跟随一个人一辈子,至于其中的原委,有说是为了表明家族“骨系”和血缘传承关系等,也有说是为避讳忌,比如说当村里有人去世,邻人只须提到是某某家的,而不用直呼其名,这是西藏文化的传统。
走近屋内,只见老人家的客厅里没太多陈设,偌大的屋子显得有些空旷冷寂。弼吉·拉巴老人则笑着告诉我们:“这是为了教学方便,冬天在院子里太冷,就在这客厅里跳‘拉孜堆谐’”。
出生在拉孜县拉孜雪村弼吉家庭里的拉巴,从小就跟着在拉孜雪民间演出队的妈妈学跳堆谐。小拉巴学得很快,13岁时,村里的同龄人就都赶不上他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弼吉·拉巴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参加日喀则机场民工团,成为民工团宣传队的骨干成员,并在那里和现在的老伴相识相爱。318国道修到拉巴的家门口时,每到夜幕降临,工区帐篷里总能看到拉巴舞动的身影。后来,拉巴一直在拉孜乡小学当民办教师,他利用课余时间教乡里的娃娃们跳堆谐,弹六弦琴。
老拉孜宗下的排练场 索穷/摄
经过拉孜堆谐众多艺人一代代的不懈努力,拉孜雪村获得“堆谐之乡”和“西藏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特别是2010年初,在当地政府大力扶持下,某企业决定为演员支付误工补贴和演出津贴,“有了资金和人才,我们才能组织起一个像模像样的队伍”。不知道是谁沾了谁的光,老人跟着堆谐队曾走过杭州、成都、南京等内地城市,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舞蹈比赛并获得“群星奖”。“虽然成绩很大,但现在最大的困难是经营状况还不理想,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啊。”
2000年,退休后的拉巴开始研究堆谐,不仅收集整理已有内容,还凭记忆口述,请人记录传统堆谐的唱词、曲谱、舞蹈步法、舞蹈身段等内容。2009年6月,弼吉·拉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堆谐(拉孜堆谐)代表性传承人”。
拉巴老人(左一)跳起堆谐的风采不减当年 摄影/索穷
如今,除了教授堆谐,拉巴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传统堆谐唱词的收集整理上。眼下,他已收集到《隆桑啦》、《聂拉桑伯》、《嘎博啦》、《格桑啦》、《欧玛良吉》等三四十个老曲目。
64岁的拉巴患上有严重的气管炎,身体不是很好,但谈到拉孜堆谐的传承,老人很乐观。“以前我担心过,但现在不担心了。我反倒觉得现在对堆谐的传承和保护要比以前做得好!我已经收集整理了三十多首曲目,自己还编排了一些。以前学的人不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堆谐,关心堆谐,这让我对堆谐的明天很有信心。”
老人还告诉我们,现在有部分小学已经用拉孜舞乐代替了课间操和广播体操,“这对小辈人传承这门古老的乡土艺术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他是由衷地佩服这些学校的远见。老人说:“从某些方面讲,他们做的比我还好。因为这是公共行为,跟我个人的单枪匹马没法比!”
今年,弼吉·拉巴当上了拉孜县政协委员,同时拉孜县也成立了由16位农牧民组成的堆谐演出队,“但是队员住宿条件还比较差,师资紧缺。”老人说,他今年上交的人生第一个委员议案就是希望上级机构进一步业务指导和帮扶力度,使拉孜堆谐真正成为拉孜县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