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学家才让太:关于苯教天葬等藏族文化深层解读
走进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才让太教授的办公室,看到一排书柜中全是各种藏学著作,墙上的提示板也写着藏语。在采访过程中,不时有人来找他,他们说的是藏语。
30年来,才让太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西藏宗教苯教。苯教一直和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宗教上相互吸收并斗争着,这一历程已经经历了1300多年,两者互相影响深刻。
关于西藏苯教
天葬是生命对大自然的回馈
早期西藏苯教主要解决一些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藏族是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在西藏人民的心中,很多事情就是先用宗教含义价值观判断其取舍,在民间信仰当中对山神的信仰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古代传承到现在,大山有山脊,还有众多小山,这就形成了信仰崇拜中的山神下面有附属神,成为了整个完整的神系覆盖了整个青藏高原。神系依附于山系,像大山一样坚定和高大,山系因为神系而变得更加巍峨和神圣,形成两个既相辅相成又独立存在的完整的体系,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藏族这个大山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整个藏族地区有四五个大山神和众多较小的山神,才让太老师讲述:“传统社会里结婚,女方还要在出嫁前去拜男方所在地的山神。”他还介绍了几个藏文化的符号:哈达、有吉祥图的图像、转经筒、法号、佛珠和玛尼堆。
记者问及“天葬”这一特殊的宗教习俗的渊源,才让太老师谈道:“其实大家的关注也主要是因为对于文化差异的不理解,文化产生的地域差异。其实我们都有共同的文化底蕴,所以整个东方文化间的理解并不难。”传统苯教认为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本身就可以被理解成物质的内容,不同的仅仅在于被赋予了生命。而人的生命的轮回本身就是从一个躯体转移到另一个躯体的过程,而离开生命的躯体就得回归自然。”
就汉族的文化,才让太老师举了个例子,从马王堆遗址中不难发现,古代帝王将相利用水银来保持尸体的本样,有些地区棺材的木头必须选用保存时间长久的柏木,也就是说,对于逝去的生命,汉文化是希望保存越久越好。相比较而言,藏文化就希望尸体腐烂越快越好,逝去生命的躯体只是穿着单薄的衣服甚至白布入殓,在藏文化里是回归越快越好,走得越快,代表它和大自然融合得越快。人已经死了,躯体与生命分离了,作为自然界一个部分的躯体就要回归自然,并且越快越好。只是回归的方式各有不同。藏文化认为世界是由土、水、火和空气构成的,人的躯体也就是由这些要素组成的,只不过被赋予了灵魂。在藏文化里,入土、入火、入水都是非常干净的,天葬则是生命最后一次回馈大自然,给其他动物恩赐、贡献的过程。人死了,生命离开了躯体,本质上就是一次生命结束了,更准确地说是将转移了,躯体就应该回归自然,坟地是会占用活人的空间的,更何况,活人的天地尚且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