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融入唐卡创作
小黄帽。
“环保系列”。
卓别林、三毛和藏族诙谐艺人。
拉萨市文联的昂青老师向我推荐唐卡画师边巴时,曾说:“边巴用传统的唐卡技法创作的现代画,非常有特色,也敢于创新。”于是,我怀着满心的好奇来到唐卡画师边巴家里,在他的画室,既有比较传统的唐卡,也有用唐卡的画法创作出来的现代画,而一幅尚未完成的画作引起我的注意,画面上是一张大大的嘴,嘴里有猴子、熊猫、老虎、海豚等珍稀动物,也有天空、云朵、山脉、江河、树木草地等,下面是一只手托着一个黑乎乎的地球,边巴说:“这幅画的主题是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环保,珍惜我们生活的地球,千万不要到最后,交给子孙后代的只是一个光秃秃的地球。”
边巴生在拉萨长在拉萨,从小就喜欢画画。因为家里兄弟姐妹多,经济条件有限,不能继续供边巴读书,14岁的边巴就开始画画,刚开始他完全是自学,照着瓷碗、绸缎上的花纹临摹,把画出的花样卖给制作卡垫、地毯等手工作坊。后来,拉萨兴起了在藏式家具上画画,年轻的边巴又开始在藏式家具上作画。如今在边巴的画室里,还放着一个藏式柜子,上面的花纹都是边巴自己亲手画的,他笑着说:“这一件是我唯一保留下来的,我要一直留着。”
1979年,17岁的边巴意识到,如果这样一直画卡垫设计图、画家具,并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于是他决定拜师学画唐卡。当时唐卡绘画艺术并不流行,而边巴的老师是位唐卡大师,原达赖喇嘛的宫廷画师,技艺超群,是古建队绘画水平最高的画师之一,参与负责修复的都是重要的壁画和唐卡。“老师是顶级的,是西藏最优秀的画匠,学生很少,我那时刚开始学习,没有什么参考书可看,而壁画又不同唐卡,唐卡绘画出现失误可以换一张画布重来,壁画一笔下去就定下来了,不容出现闪失,所以要逼着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壁画绘制的技巧。”边巴微笑着回忆道,每天从早晨9点半到中午1点是工作时间,1点到3点休息,可是边巴只用10几分钟来吃饭,剩下的休息时间全部用来学习。就这样,在古建队工作的几年,也是边巴辛苦学习的几年。在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桑耶寺等西藏各地上百座寺庙完成修复工作的同时,边巴跟着老师系统学习了从研磨颜料到勾草设计、上色、描金及开眼的所有工序,由于注重基本功的训练,绘画技能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边巴热爱唐卡艺术,他认为这才是西藏本民族的文化。但他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能让更多的人来喜欢唐卡绘画,让更多的人接受唐卡艺术。“传统的唐卡绘画题材非常有限,但是当代艺术创作更加自由和宽阔,可以描绘藏地的普通人家、房屋、草原、天空,不拘一格,让我把对家乡的感情更充分地表达出来,所以我想把唐卡的绘画艺术与当代的绘画创作结合起来。”边巴开始尝试着在唐卡的基础上创新,作品《和谐之音》就是很好的代表,藏家姑娘身姿曼妙,手抚长琴,神情喜悦,百凤来朝,而图画下方虎鹿同丘,鸭鱼相嬉,一曲心灵中的和谐之音跃然而出,这是边巴对世界和平的美好向往。
对西藏不同艺术的热爱让边巴成为了“两条腿”走路的艺术家,拥有深厚的唐卡绘制功底,又尝试当代艺术创作。西藏地域的神秘气息吸引了诸多国外友人参访,边巴的诸多当代艺术作品也为很多西方艺术收藏家所收藏。边巴说:“西藏的文化丰富多彩,既好看又方便携带的唐卡越来越受到游客们的喜欢。唐卡是一种绘画艺术,也是一种思想的载体,我想在继承和发扬唐卡艺术的同时,把个人的思想和对世界的思考也传播出去。”边巴的记忆中,西藏几十年的变化很大,以前哲蚌寺附近的山顶长年积雪,现在全球变暖越来越严重,连哲蚌寺周围的雪山都融化了。边巴把自己对于保护环境的思考融进绘画中,他打算创作一组表现环保的作品,希望用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引起大家对地球环境的关注。
这就是朴实富有爱心的边巴画师,为艺术舞纤毫,行走在无限宽阔的艺术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