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唐卡大师娘本和他的学画徒弟
每天清晨8时许,41岁的唐卡大师娘本会准时来到他创办的热贡画院,除了处理日常事务外,还要指导学生画画。
唐卡是藏族佛教艺术的一朵奇葩,可追溯至公元十世纪,绘制复杂,用料考究,色彩艳丽,历久不褪,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2009年,唐卡与堆绣、泥塑等以“热贡艺术”的名义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娘本出生于被誉为“藏族画乡”的青海省同仁地区,由于家境贫寒,14岁时他就拜夏吾才郎大师门下学习唐卡,成了其亲传弟子。随后数年,他跟随师傅走遍藏区,技艺日臻纯熟。他吸取各家所长,勇于创新,既擅长藏传佛教题材作品,也广泛涉猎山水草木、野生动物、政治历史等领域,成为唐卡艺术最具代表性的画师之一。
随着近几年收藏热的兴起,唐卡市场空前繁荣,价格翻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现在很多内地人士和外国人上门来请(订做)唐卡,娘本与23名徒弟每天不停地画,一些订单经常无法完成。
“但是画唐卡,不能光想着赚钱。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传授唐卡技艺是我最大的职责。”娘本打破“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方式,以热贡画院为平台集中授课,让更多人掌握绘画技艺。
眼下,娘本23名徒弟中有10人为孤儿,其余来自贫困牧民家庭,还有两位女弟子。
记者在三楼画室里看到,徒弟们盘腿坐在墙角,有的给师傅画好底稿的大型唐卡《四部医典》上色,有的拿着尺子在纸上打格子。娘本说:“唐卡制作工艺复杂,打格子的一般是‘新生’,然后是构草图、晕染、勾线等,等到了开眉眼,基本就算出师了,至少需要5年。”
来自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18岁的藏族学生久谢,正端坐画布前,手持纤细画笔,蘸着调配好的矿物质颜料给人物服饰上色,他说:“师傅告诉我们画唐卡必须心静、手稳,我每天至少画12个小时,经常眼也肿了,腿也麻了,有时候晚上做梦也是不停地画呀画,但我会努力把这门艺术学好。”
家住北京的汉族女学生罗丹一边画草图,一边对记者说:“过去没学过美术,偶然的机会在画册上第一次看到唐卡,越看越喜欢,大学毕业后就来到这里。这一年来,师傅对我要求非常严格,还教我一些佛教经典和做人的道理,每一点进步我都会打电话告诉爸妈。”
中午12点左右,午餐时间到了。厨房里散发出浓浓香味,醋熘土豆丝、青椒炒鸡蛋和大盘鸡,主食是米饭和馒头。16岁的藏族男孩旦正说:“在这里比家里吃得好很多。”娘本对记者说,这些学生都不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吃住都是他管。待到他们的技艺达到一定“火候”后,每月还可获得几千甚至上万元不等的工资。
然而画唐卡仍然是辛苦的,这两年有四五个学生跟唐卡没缘分,学不下去而走掉了。“我经常对徒弟们讲,现在你们是23个人,等到将来出师了,一定要教别人画画,一个人至少要教十个,这样就能把23变成230!”娘本说。
截至目前,娘本已培养各类画师180余名,他们均为热贡地区的艺术骨干,其中3人被评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为更好地传承唐卡技艺,娘本还在热贡画院后面买了块地,打算建立“热贡唐卡博物馆”,他说:“热贡艺术不单指唐卡,还有泥塑、石雕、堆绣等艺术形式,我要建立的是一座记忆博物馆,这也是一本‘活教材’。”
2010年8月,黄南州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正式启动,这是中国四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也是中国藏区唯一的文化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