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心愿:让傩文化世代相传
敲锣、打钹,堂屋内只见一人戴着面具,穿着独特的服装,边舞边说唱,还不时与打击器具的人交流。这是记者日前在中国傩戏之乡――贵州省德江县稳坪镇铁坑村村民安月香家看到的情景。
当日,安月香80岁寿辰,家里人把当地的傩坛戏班请来唱傩戏,给老人家还愿。
“他们前一天中午就来了,唱了一晚上。”对年轻弟子有些不放心,一大早赶到现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毓福也参与到当天的傩戏中。
傩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据史料考证,德江傩戏始于明洪武年间,到嘉靖年间已初具规模。至今,德江傩坛戏班遍布全县各乡镇村寨。由于德江傩戏保存原始和完整,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2008年,德江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傩戏)。张毓福同时被命名为德江首批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
祖上三代从事傩堂戏艺的张毓福从14岁起就开始学傩戏,先后跟随14个师傅,经过6年艰苦学艺,所有傩祭、傩仪、傩舞、傩戏及傩道具、法器音乐等绝技全部掌握,20岁便担任了掌坛师。
40余年时间,张毓福从没停歇过傩戏及傩文化的传播及承传。先后到北京、上海、重庆、深圳表演,并多次赴日本、韩国演出。
傩戏生涯有乐也有苦,最让他难忘的是,1995年母亲过世,自己没能敬孝。因为第二天是看好的日子,要给人唱傩戏。“唱戏事大,不能耽误,否则就对不起请我们的人家。”张毓福说。而今61岁的张毓福已是满头白发,他带的16个徒弟中,目前已有两人成为掌坛师,其中一个是自己的大儿子。
“成为国家级传承人后,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大了”。张毓福边唱傩戏边不断收集散落于民间的坛戏,目前他已收集到了149坛。“傩戏和傩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会继续努力。”
但随着当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傩戏的传承,成了张毓福的一块“心病”。
他说,“傩戏一般是传给对傩戏感兴趣,真心想学,主动来找我们的人。而今,年轻人大多都外出了,喜欢傩戏的人越来越少,传承很困难。目前360多个傩艺师中,年龄最大的80岁,20岁以上的年轻人只有10个左右,大部分都在50岁以上。”
张毓福最小的一个徒弟是2006年收的,之后,他再没收过徒弟。
“我最大的愿望是让傩文化世代相传。”张毓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