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史诗传承人--阿尼
遗产项目:格萨尔
调查时间:2006年10月
调查地点: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
主要人物:艺人阿尼
活着的史诗
格萨尔的故事 《格萨尔》史诗在青藏高原流传了一千多年。传说在很久以前,高原上遍布妖魔鬼怪,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天神之子格萨尔降临人间,他带领三十员大将降妖除魔、征战四方,最后功德圆满,返回天界。
格萨尔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要归功于那些具有传奇色彩的说唱艺人。他们行吟四方,把格萨尔的故事传遍了藏区的每个角落。在漫长的岁月里,每一代说唱艺人,在传唱的同时还在不断为它增加新的内容。直到今天,史诗的内容还在不断地增长。目前人们搜集整理出来的《格萨尔》约有100多部、2000万字,被称为人类最长的史诗。
神授艺人
传唱艺人中有一种被称为神授艺人,他们仅凭记忆力,就能背诵十几部甚至几十部史诗,内容长达几十万诗行,几百万字。可以说,每一个说唱艺人就是一部或者的《格萨尔》史诗。
在《格萨尔》史诗传承中,梦具有特殊的意义。那些奇异的神授艺人都声称,自己童年曾经做过奇怪的梦,梦醒后便无师自通地开始说唱《格萨尔》史诗。
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有一位远近闻名的格萨尔说唱艺人,名叫阿尼,据说他能唱下的史诗有30多部。
阿尼1949年出生于德格。他的舅舅就是一个说唱艺人。在阿尼很小的时候,舅舅在梦中得到格萨尔的神谕,说阿尼会成为一个说唱艺人。十五岁的一天,阿尼也做了一个梦,一个穿白衣骑白马的人来到阿尼面前,问阿尼愿不愿意歌唱他的故事。第二天,阿尼又梦到了那个人,在梦中给阿尼三个任务:第一要保护身体,第二要保护嗓子,第三要一直传唱他的故事。
从那天起,阿尼就把说唱《格萨尔》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随后,阿尼也真的会经常梦到格萨尔。他肚子里装着三十多部格萨尔的故事,五十多种格萨尔的唱腔,据说很多都是从梦中得来的。
寻找传人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阿尼的声音、眼睛一年比一年坏了,梦见格萨尔王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眼下令阿尼担心的事情是,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传人。按照一般的说法,与格萨尔有特殊缘分的人才能获得神授,也就是说无法通过父子传承,但是阿尼还是不甘心,当年舅舅能发现他,在他的下一代中也许也会有像他一样具有某种天赋的传人。
阿尼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很长时间阿尼都看不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直到在小儿子尼玛七、八岁的时候,阿尼发现了一个特别的迹象。和阿尼一样小儿子尼玛在眉心长有一颗黑痣。阿尼从这个迹象判断尼玛会成为他的接班人。从那时起,阿尼就开始对尼玛进行严格的训练。
从八岁开始,尼玛每天早上五点钟起来,一边练字一边学唱格萨尔,一直到十九岁去外面上学。十几年年过去了,阿尼并没有看到奇迹的出现,尼玛学会了唱腔,但他怎么也记不住故事,演唱至今也不能脱离书本。
不甘心就此放弃的阿尼又发现一个新的目标,小孙女泽仁曲珍能歌善舞,阿尼非常喜欢她。她是否会与格萨尔王有缘呢?
不过一个意外的事件打乱了阿尼的计划,一位杭州朋友愿意资助泽仁曲珍到内地读书,对于小孙女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这样一来阿尼的传人计划又落空了。
阿尼已经58岁了,寻找传人的事让他越来越着急,但也许是因为虔诚,阿尼很快又得到一个令他振奋的消息。这天,阿尼接到一个电话,州里要举办《格萨尔》说唱培训班,据说有来自各县的三十多个学员参加,对于阿尼来说,这是一次发现传唱新人的好机会。
但是阿尼一到康定,就得到一个令他失望的消息。培训班的举办并不顺利。本来应该有三十多个学员,现在只来了四个。
看来阿尼寻找传人的想法又要搁置了,但是年轻人的热情还是让他感觉温暖。他相信,只要还有热爱格萨尔王的人,格萨尔史诗就不会消亡。
虽然寻找传人的工作屡屡受挫,但是他总会想尽办法,让身边的人一起来传唱格萨尔王的故事。对阿尼来说,活一天就要唱一天。
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蒙、土、裕固、纳西、普米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格萨(斯)尔》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这一为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无数游吟歌手世代承袭着有关它的吟唱和表演。
现存最早的史诗抄本成书于公元14世纪,1716年的北京木刻版《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是其最早的印刷本。迄今有记录的史诗说唱本约一百二十多部,仅韵文就长达一百多万诗行,而且目前这一活态的口头史诗仍在不断扩展。《格萨(斯)尔》是相关族群社区宗教信仰、本土知识、民间智慧、族群记忆、母语表达的主要载体,是唐卡、藏戏、弹唱等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是现代艺术形式的源头活水。
千百年来,史诗艺人一直担任着讲述历史、传达知识、规范行为、维护社区、调节生活的角色,以史诗对民族成员进行温和教育。史诗演唱具有表达民族情感、促进社会互动、秉持传统信仰的作用,也具有强化民族认同、价值观念和影响民间审美取向的功能。
《格萨(斯)尔》在多民族中传播,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生动见证。此外,这部史诗还流传到了境外的蒙古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地区以及喜玛拉雅山以南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和周边地区。这种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是异常罕见的。
《格萨(斯)尔》艺人是史诗最直接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传播者,他们绝大多数是文盲,却具有超常的记忆力和叙事创造力,通常的史诗演唱达到几万行乃至几十万行。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藏、蒙等民族的生计方式发生了变化,职业化的艺人群开始萎缩。近年来一批老艺人相继辞世,“人亡歌息”的局面已经出现。格萨尔受众群正在缩小,史诗传统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保护工作应立即展开。
世界上最长史诗《格萨尔王传》的说唱艺人阿尼
在一群闲谈的牧民中,你决想不到有一位“国宝”级人物,他就是54岁的藏族艺人阿尼,是说唱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民间艺人。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是格萨尔王的出生地,阿尼在这里说唱《格萨尔王传》已经39年了。平时,他总是一身藏装,手中提着一个装满经书的布袋。阿尼席地坐在白色的大帐篷里,对记者说:“我没上过正规的学校,更不懂古藏文。十三四岁时我在山上放牛,有一天梦见格萨尔王,他让我说唱格萨尔故事。”从此以后,他就会用古藏文说唱《格萨尔王传》了。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神秘经历被当地人称为“神授艺人”。现在,西藏、青海等地还存在许多“神授艺人”。
阿尼的妻子已经去世,几年前他们曾和另一位70多岁的说唱艺人共同录制了《格萨尔王传》的前三部。阿尼不喝酒,不吸烟,不吃辣椒。阿尼曾去过印度、尼泊尔及西藏、青海等地转经,在磨练身体的同时增长见识。
阿尼住在藏区三大印经院之一的德格印经院附近。24年来,他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念半个小时《格萨尔王传》,然后绕着印经院念经,每天花4小时转110圈——至今总路程已达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走了五六圈。
阿尼说,他现在已不是一个纯粹的“神授艺人”。通过多年的学习,他已经能够用30多种调子说唱30多种版本的《格萨尔王传》,而一般的说唱艺人只能用两三种调子唱一两部。
阿尼有两儿一女,他们都出生在草原上。12岁的孙女泽仁曲真似乎继承了祖父的天资,她被县里挑选出来,在藏戏中扮演格萨尔王的妃子珠牡。
《格萨尔王传》是当今世界最长的“活”史诗,被誉为“东方《伊利亚特》”,中国专家已搜集到各种版本的140多部,约有一千五百万字。中国现有100多位格萨尔说唱艺人,其中包括九十多位藏族艺人,约四十位蒙古族艺人和少量土族艺人。(新华社2002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