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族网通

推进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来源 : 青海日报    作者 : 费杜秋    发布时间 : 2024-01-10
字体 :

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周被日月山、青海南山、天峻山、大通山所环绕,为封闭的内陆湖盆地,流域东西长约300km,南北宽约220km,总面积29661km^[2],属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系统脆弱区。流域内约30%的植物、50%的陆生野生动物、几乎所有哺乳动物为青藏高原特有种,不仅是亚洲特有珍稀鸟禽繁殖栖息的重要地方,也是极度濒危的野生动物普氏原羚的惟一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汇集的重要场所,是当之无愧最重要的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栖息地。

流域内的青海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是维护我国西部生态平衡的重要水体和遏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对区域气候有着重要影响,被称为我国西北部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碧波荡漾、鱼鸟共生、草原广袤,自然风光壮美,历史文化悠久,是连接青海省东部、西部和青南地区的枢纽地带,亦是通达甘肃省河西走廊、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要通道,青海湖以中国最美湖泊和“高原蓝宝石”蜚声中外,是世人眼中的“诗和远方”。

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湖仙女湾实地察看青海湖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时强调“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拓展”,提出了“要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总结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加快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的重大要求,为青海湖流域全面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因此,协同推动青海湖流域高水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的具体实践,是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重大举措。

长期以来,在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青海省委省政府持续加强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野生动物种群有效恢复,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有序推进,初步探索了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的路径。与此同时,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旅游、种植、养殖等人类活动综合影响,土地沙漠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水环境质量改善依然面临较大压力,管理体制还需完善,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长效协调发展仍是亟待加力破解的问题,青海湖实现长效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一要高位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青海湖流域地理位置独特,生态系统兼具原真性、完整性和协调性,是我国特有的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寒旱型草原的代表区域之一,具有独立完整的水文、水循环、物质循环过程,是国际候鸟的重要迁徙通道,具有生态系统典型性和国家代表性。要全面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设立和建设工作,全力做好国家公园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强化典型生态系统保护,提升高原复合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完善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配套内外联通、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高水平打造生态文明典范、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创新社区发展路径,围绕工程项目、生态巡护、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等,因地制宜建立社区支撑服务节点,形成通过保护而获益、发展反哺保护的社区发展新模式。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解决好青海湖周边缓冲带内牧民的安置和补偿问题,以及青海湖水位上涨淹没草场生态补偿问题,保障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二要持续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明确流域内生态系统退化程度与恢复潜力,统筹河流湖泊、岸上岸下、点与线面联动,采用分区治理、分类实施的基本思路,持续实施退化草地治理、林地质量提升、湿地保护、沙漠化土地治理、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环湖湿地及入湖河流滩地的沼泽草甸保护和修复力度。对流域内主要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加强青海湖与布哈河、沙柳河、哈尔盖河、吉尔孟河、倒淌河、泉吉河和甘子河等河流水系的连通和生态补水,有效提高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提升湖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重要自然资源系统性保护,保障青海湖流域生态安全。

三要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通过近年水质数据分析,青海湖目前水质维持在较好的水平,但对于入湖污染物总量的控制仍然不能忽视。针对营养盐浓度高于青海湖的几条主要河流,着力削减入湖河流污染,强化重点区段的水质治理。控制畜牧产业污染输入,探索设置生态公益岗位,组织清理青海湖沿岸堆积的牛、羊、鸟的粪便。严格控制旅游生活污水的输入,完善景区内污水、垃圾处理等旅游配套设施,加大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力度,完善垃圾清扫、回收、分离、处置体系,减少垃圾进入环境。加强青海湖刚毛藻水华治理,采取人工机械应急打捞和长效治理与预防等方式开展治理,实施好刚毛藻绿色原位防控工程,在重点灾害区建设生态拦截带与植草沟,拦截、减少养殖业带来的面源污染输入,推动流域联防联控。

四要科学规划生态旅游发展。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正视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认识到科学合理的开发不但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反而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依托青海湖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原始纯朴的生态环境、古老神秘的民族文化,有序开发生态观光、生态研学、科学考察、科普教育等深度生态体验与自然教育活动等资源品牌,挖掘青海湖民族风情与特色文化资源,以回归自然、体验品赏和休闲观光为特色,整合民族风情旅游产品,探索多样化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模式,着力打造与传播“青海湖国家公园”独特品牌,助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不跟风“全域全季”等旅游模式,建立分区轮流开放与恢复制度,探索推行“夏游冬藏”“旅游+保护”等模式,实行固定月份对外开放,其余时间封禁保护,使生态环境有足够的时间得以休养生息。

五要加强综合基础科学研究。青海湖生态保护和修复涉及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气候变化、人地关系等多领域、多学科专业知识,目前科技修复与治理能力还有薄弱环节,尤其是高原半咸水湖泊刚毛藻水华发生问题还缺少成熟、稳定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亟需推进科技治理的优化与完善。要加强基础研究、生态系统长期观测和地质环境调查,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重点开展青海湖地区生态系统平衡、水环境质量改善、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双向作用、人类活动影响等科学研究,评估气候变化、旅游、养殖、生物多样性变化等因素对水质的影响,做好风险防控,适时采取科学应对措施。聚焦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加大对着生基质去除、湖滨岸带营养消减技术等新型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以及生活污水垃圾“零污染”处理技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攻关。提升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监测水平,建立青海湖监控预测信息数据平台,着力做好水生态监测预警,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作者单位:青海省经济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编辑 : 拉专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