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8月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草原牧歌欢唱、山川林木葱郁、大地遍染绿色、天空湛蓝清新、河湖鱼翔浅底……
这是囊谦县9万名干部群众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硕成果,更是囊谦人民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筑牢生态安全 屏障的生动实践。
囊谦县地处三江源腹地,澜沧江上游五条支流贯穿全境,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保护好囊谦县的生态环境,对保护三江源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囊谦县委书记石大存介绍,近年来,囊谦县深入开展保护“中华水塔”行动,实施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着力提升自然保护地管护水平,实施澜沧江流域囊谦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守护澜沧江母亲河的生命之美。
人人动手造就绿色家园
为守护一方好山水,囊谦县创新多种机制,“大美囊谦找不足”“小手拉大手”以及“红黑榜评比”等,在带动党员干部和生态管护员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使广大群众的环保热情和参与意识不断提升。
毛庄乡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在开展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行动中,毛庄乡充分发挥“党建+生态管护员”模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常态化整治乡村卫生环境,定期开展巡护。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参与其中,形成一张环保“全民网”,有效防止了面源污染和垃圾等污染物。
加丁是孜荣村的生态管护员,每周一他都会和同伴一起骑上摩托车进山巡护,确保山林和草原的环境不受破坏。
8月5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他便开始打包“行囊”,携带的物品比较简单,一壶烧好的奶茶和一包捏好的糌粑,这是一天外出的口粮,长夹子和编织袋更少不了,这是他捡拾垃圾的必备。“我们这里天然的山林草原非常纯净,家乡的山水滋养了我们,我们更要行动起来,让绿水青山永不褪色。”加丁说。
收拾完毕,加丁和同伴便骑上摩托出发了。沿着子曲河畔,一路走走停停。看到“扎眼”的东西,加丁便会停下来仔细检查。在孜荣村,像加丁一样的生态管护员还有不少,白玛央措也是其中一员。
每周三是她例行沿子曲河巡护的日子,目的也是不让河道沿岸被垃圾所污染。“现在的生态环境好多了,村民的环保意识也逐渐提高,河岸周边少有成堆的垃圾,但是在巡护的途中还是会捡拾到啤酒瓶、饮料瓶和食品袋等零散垃圾,这些都是要清理的对象,只有垃圾全部清干净,河道沿岸的良好生态环境才能持久。”白玛央措说。
不光是周一和周三的巡护工作,今年4月18日起,毛庄乡还在全域内组织开展“每周四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重点整治清理村庄房前屋后“三堆”问题,不断加大公路沿线、村道、巷道日常清扫保洁频次,集中整治乱扔乱撇、乱堆乱放等问题,清理水渠边沟倾倒的建筑垃圾,并形成每周“红黑榜”,切实用督查结果倒逼治理责任落实,使乡村环境面貌不断改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把生态环境保护好了,我们才有发展的底气。你看,这是七月最后一周的毛庄乡全域无垃圾专项督查‘红黑榜’,现在,每周一评已成为常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各村的环境卫生状况越来越好了。”毛庄乡副乡长阿乃朋措桑周拿出手机点开乡上的微信公众号,全域无垃圾专项督查“红黑榜”一目了然。
齐心合力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就是维护自然环境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进而达到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目的。
8月3日下午,天气晴朗。跟随白扎乡巴麦村党支部书记久安,我们驱车行驶在白扎林场下的蜿蜒小路上,路边一处用树干围起的小空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里经常会有藏猕猴从山里下来觅食玩耍,由于紧临公路,可能会有危险,所以我们就地取材专门设置了食物投喂点,定期投放一些食物,保证它们不饿肚子、不出危险。”久安介绍到。
白扎乡巴麦村被原始森林围绕,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让这个海拔近4000米的小村宛若诗画田园。在这里,最让人感动的是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的场景。处于白扎林场中,巴麦村成为岩羊、藏猕猴等野生动物频繁“光顾”的地方。
沿路继续前行,一片茂密山林下的草场上,出现了让人惊喜的一幕。数十只藏猕猴从山林中窜出,悠闲地在草地上沐浴阳光,有的三五成群,有的独自享受,不敢多有打扰,顺着盘山公路继续前行,来到巴麦村的最高处,还未下车,几只岩羊就进入了视野。
久安说:“岩羊和巴麦村村民是‘邻居’。以前岩羊数量没有这么多,在冬天当村民看到岩羊因为山脉被雪覆盖来到村里觅食时,便会在这里撒上自家牛羊过冬的牧草,久而久之,岩羊会时不时来村里‘做客’。”
为保护好这些“小可爱”,巴麦村组织生态管护员每月持续20多天开展巡山。东周巴丁和村里其他生态管护员一同守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和野生动物,东周巴丁觉得很幸福,因为这不仅是他的职责,最重要的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守护自然里的生命。
去年深秋,东周巴丁在山中巡护时,看到一只雪豹,但他还未拿出手机拍摄,敏锐性极高的雪豹就消失在视野里。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也逐年增多,作为长年跋山涉水的生态守护人,哪个山头有过雪豹出没,哪个山沟有过白马鸡活动,哪段路会下来藏猕猴,他都了如指掌。
“这些年,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村里人齐心合力共同保护大自然,守护好人与野生动物共同的家园,看到野生动物数量逐年增多,我既觉得自己的工作值,又有一种幸福感。”东周巴丁说。
用心用情守护山水草木
8月6日,从囊谦县城出发,一路向西,经过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来到囊谦县着晓乡尖作村。
汽车停在路边,很快,三名带着“生态管护员”袖标的牧民骑着摩托车驶了过来。
看着陌生的面孔,其中一人说:“你们是来旅游的吗?我们这里风景非常漂亮,但这里是三江源,你们不要把垃圾扔在这里,更不要生火做饭。”
说话的人名叫多杰旺扎,从小在尖作村长大,同时也是一名“资深”的生态管护员。得知我们是来采访的,多杰旺扎变得有些羞涩起来,轻声道:“现在途经囊谦的人非常多,我们非常欢迎,守护好这里的生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多杰旺扎文化程度不高,普通话说得也不是很好,但在他心里始终铭记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2014年,多杰旺扎放下牧鞭,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对他来说这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情。守护家乡的山水草木是一件很有干头的事。也是无比光荣的事,在他看来保护环境就是给子孙后代造福。
在尖作村,像多杰旺扎这样的生态管护员还有49名,他们分成小组,轮流值守、保护野生动物。
作为生态管护员,用脚步丈量辖区的草山是必不可少的“功课”。巡山,也是多杰旺扎的“必修课”。
每周,多杰旺扎要集结好队员,准备好干粮和水,到草山深处巡护,每次至少要行走30公里。有时救助一些小动物、有时随手带走草原上的垃圾……多杰旺扎一次又一次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
每次一巡山不是风吹日晒,就是狂风大雨,而多杰旺扎从来不会埋怨,而是默默地走在最前面,然后认真记录好巡护日志。
多杰旺扎说:“山里的天气就是这样,一会晴天一会下雨,习惯就好了。我既然拿了这份工资,就该用心用情做好这一份工作。”
除了日常的巡护,每到重要的时间节点,比如春季万物开始生长、夏季降水增多时,管护员就会全体出动,分散在晓乡各个草山的角角落落。他们穿着厚重的靴子和棉衣,行走在草山大地,守护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生态保护永无止境,“绿色”乐章将永远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