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援藏“父子兵”:父亲丹巴平叛 儿子丹巴修路

2016-07-05 09:36:38 四川在线   杨丹

MYU中国藏族网通

MYU中国藏族网通


王有礼、王文川父子MYU中国藏族网通

1957年,25岁的王有礼随部队进入四川省丹巴县平叛,两年后,突发急病的他抱憾离开丹巴,军旅生涯至此终止;2014年8月,45岁的王文川受成华区组织部委派,代表成华区建设局援藏丹巴………2016年6月19日,王有礼、王文川父子相聚在丹巴“甲居成华环线”上,这位年届耄耋的老人给即将援藏期满的独子一个特别的要求:“留下来,把丹巴再建得更美一点,为我了却遗憾。”今日,四川在线记者得悉,王文川已经向成都市成华区组织部递交了加入第三批援藏队伍,再次援藏2年的申请,目前正在原地待命。MYU中国藏族网通

老人未了心愿MYU中国藏族网通

重回丹巴 弥补当年遗憾MYU中国藏族网通

王有礼,生于1932年,山东海阳县人,曾经参加过儿童团,后入伍参军,1956年调至成都军区,1957年、1959年两次随部队进藏区平叛剿匪,1959年,在丹巴县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阑尾炎,手术后被送回成都,尔后不久转业到地方 ,丹巴,为他的军旅生涯画上了句号,而回丹巴,也成了他几十年挥之不去的梦想。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得悉这位84岁重病缠身的耄耋老人要冒险上高原进丹巴,随后,又很惊讶的得知,老人的独子是成都市成华区的援藏干部,已经在丹巴援藏2年,今年7月即将期满回成都,老人此次进丹巴,不仅是故地重游,更想想看看自己魂牵梦萦的地方建设成了什么模样。这是一对有故事的父子,记者与成都市成华区宣传部联系后,决定与王有礼老人一同前往,了解父子俩在丹巴的线路重叠。MYU中国藏族网通

6月19日早晨8时整,我们与老人分乘两辆车从成都出发,老人的儿媳妇、王文川的妻子朱莉是成都锦江妇幼保健院管理干部,作为医生的她特意在车上为老人带了一个氧气罐,以备不时之需。朱莉告诉记者:王有礼身患糖尿病、心脏病 、高血压、结肠炎等多种疾病,平时走路拄着拐杖都是颤颤巍巍的他,却执着的要求回一趟丹巴,“没办法,他想回丹巴去看看已经念叨了几十年了,做晚辈的只能尽力去帮他完成心愿。”MYU中国藏族网通

从成都到丹巴,我们的车开得很慢,400余公里路,走了近8个小时,老人除了在离丹巴还有40多公里的地方吸过一次氧,其余时刻都很“坚强”,一路上,他多次问朱莉:“我只穿一件衬衣进去会不会冷?”在老人的记忆里,丹巴还是那个夏天穿皮衣,风大得能把拳头大石头卷起来的地方,朱莉告诉他,现在的丹巴已经很暖和,气温与成都相差不大。除此之外,老人不时从胸前的衣兜里拿出一张黑白照片凑在昏花的眼前端详,那是63年前,他穿着藏袍在丹巴留下的唯一照片,他特意让朱莉到像馆翻拍一张带在身上。老人很细心,叮嘱记者:“不要让丹巴的太阳晒到,不然会起水泡,然后就会象我这样长斑”说着挽起衣袖,胳臂上的晒斑一块接一块,“这就是当年在丹巴晒出来的。”MYU中国藏族网通

昔日羊肠小路,如今阳光大道MYU中国藏族网通

6月19日,恰逢父亲节,王文川一早起来,扶着老父亲来到丹巴县城的主干道上,这里,是进入外面进入丹巴的咽喉要道,也是唯一通道,当年王有礼随部队进入丹巴平叛剿匪,这里是必经之路。MYU中国藏族网通

看着整洁的街面,几座气势恢宏的跨河大桥,拄着拐杖的王有礼炫目了,他摇头轻叹:“变化太大了!”王有礼告诉记者:当年,他的部队是从太平桥、黑风顶步行翻山进入丹巴,“那时丹巴没有路,部队都是在河谷和山脊上行军 。”丹巴给王有礼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风大,“风超级大,说来就来,跑都跑不赢,风来的时候,能把拳头大的时候卷起来,我们进来的时候是夏天,还必须穿着皮衣服才能御寒。”MYU中国藏族网通

说着说着,老人又从衣兜里摸出那张照片,“这是我在丹巴照的,这身衣服是部队通司的,通司就是藏语翻译。我们部队的通司是个20出头的藏族小伙子,很热情,跟我关系很好,把他的藏袍借给我照相。”照片里,年轻的王有礼 白衬衣,长裤,皮鞋,外套深色藏袍,头戴宽檐帽,手握步枪,英姿飒爽,这是他63年前在丹巴留下的唯一照片,也隐含着老人的遗憾:“我手术后回到成都,部队变动,再加上通信不便,渐渐和他失去了联系。”王有礼告诉记者,当年手术之后,他曾多次向上级要求回到丹巴,继续完成任务,但组织上考虑到他身体原因,还是命令他回到了成都,此次,是他离开丹巴63年后第一次回来。在王有礼老人的心目中,丹巴的藏族群众都热情质朴,这是那个担任通司的藏族小伙子给他建立起的牢不可破的印象,“他家离县城很远,那天他一定要带我去他家,我们早晨天不亮就出发,翻了几座山,中午才到他家,他妈妈立即拿出家里最好的酥油、糌粑招待我,虽然很不习惯,但我还是吃了,他妈妈一直笑着看着我们吃。”老人遗憾地摇头,再次发出一声叹息:“可惜,再也联系不上他了!”MYU中国藏族网通

汽车载着王有礼老人来到半山腰,一条两车道的宽阔大道突现眼前,大道起始处,有一个巨大的藏寨碉楼似牌坊,上书“甲居藏寨”,“中国最美丽的乡村”。老人已认不出这是什么地方,但四周的大山,山谷,河流,让他记起这是他和战友们曾经进山剿匪的地方,“那个时候的路不是这样的,是很细的羊肠小路,好多地方只能放下半个脚掌。”老人边说边激动的比划,吃惊地瞪大眼睛望着山坡上的藏族民居,在大片大片的绿色里,一幢幢红白相间具有藏家特色的民居星罗棋布散落其间,老人指着那些房子喃喃自语:“以前不是这样的,都是泥巴土房子。”……王文川附在父亲耳边,不无自豪的大声说:“现在这里是阳光大道了,这条绕甲居藏寨的环线是成华区援建的,今年五月刚通车,叫甲居成华环线,上山13公里,下山11公里,以后寨子里的藏族同胞可以任意出入了。”MYU中国藏族网通

儿子二次援藏MYU中国藏族网通

42岁 第二批援藏干部中最大MYU中国藏族网通

王文川告诉记者,自己刚到丹巴时,成华区援建的重点工程“甲居成华路”、“甲居成华环线”尚待施工,其原有道路现状是晴天三米灰,雨天三尺泥,当地居民出入苦不言,他和援藏队员们多次冒着灰尘,踏着齐膝的泥泞到现勘查,并迅速组织施工单位在去年9月展开全面施工,抓进度、保质量,同时保证援藏资金按进度及时拨付到位,累计和项目组的成员一起到道路施工现场监督检查百次以上,保证了这项成华区援藏重点工程在今年5月全面建成通车,“当地老百姓说这是丹巴有史以来最好的公路,甲居藏寨上的金色哈达。”环视儿子和同事们的成绩,王有礼满意的笑了,在王文川耳边说:“63年前,我做完手术想回来继续执行任务,没能成功,你申请再多留2年,把这里再建得更好点,替我了却多年的遗憾。”MYU中国藏族网通

礼老人有三个孩子,王文川是老三,是老人的独子。2014年7月,他响应省委号召,受成都市成华区组织部派遣,代表成华区建设局援藏丹巴,是成华区第二批援藏干部,42岁的他也是第二批援藏干部中年龄最大的,当年八月,来不及送刚考上大学的女儿去报到,他就把体弱多病的双亲和女儿丢给了妻子照顾,随队进藏,一待就是2年,“刚进来的时候大家都不适应,流鼻血,嘴唇干裂是常有的事,坚持下来就习惯了。”来到丹巴后,王文川没有辜负老父亲的期望,他挂职丹巴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副局长、成华区第二批援藏丹巴工作队党支部副书记,分管行政、党建、招标、工程项目管理工作。2014年9月协助局长和县水务局一起顺利完成了大风湾人行道工程;2014年“11·22康定地震”灾情核查工作中,率先带领干部职工深入高山偏远藏寨核查灾情,分清受灾等级,指导藏区群众灾后自救与重建工作,在他带动下,全局展开了全面的下乡逐户核查灾情工作,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带动全局工作面貌焕然一新,使全局年终目标考评从以往全县最后一名一跃为全县第六名。MYU中国藏族网通

王文川到丹巴后积极倡导绿色环保施工,大力宣传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发展使用散装水泥、使用预拌混凝土,“我心中最美丽的丹巴,不仅有秀丽山水,还要有洁净的空气。”他和父亲有着一样的执着,为了实现最美丽的丹巴 ,他顶住诸多压力,于2015年3月24日制定了《丹巴县关于县城规划区内建设工程项目禁止现场搅拌的通知及细则》,使丹巴县率先成为甘孜州执行国家散装水泥相关政策,全面逐步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并全面推广使用商品混凝土的县市。并在丹巴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目前所有大型公用建筑均已使用预拌商品混凝土,已有部分私房建设也开始使用预拌商品混凝土。MYU中国藏族网通

今年4月以来,他更是主动接手承担分管县重点工程“安心工程三期”、“嘉绒新区道路”两项目。积极组织各参建单位与局班子成员一起认真研究各项施工方案,及时补正原设计和施工方案中的不足,几乎每天都到施工现场指导施工, 协调相关事宜,目前“安心工程三期”施工进展迅速,“嘉绒新区道路”已正式全面开工,部分路段即将竣工。MYU中国藏族网通

“在援藏到丹巴的时间里,除春节按规定回成华区汇报工作外,所有的节假日均在丹巴县服务于援藏工作并参加当地值班任务和维稳任务。”即将完成2年援藏任务的王文川告诉记者:他不想让年迈的父亲失望,而在丹巴的2年里,也让 他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我会遵从老爷子的心愿和自己的心意,向组织上递交申请,参加第三支援藏队。”MYU中国藏族网通

编辑:杨巴太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