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在今年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国家文物局通报了西藏自治区的切热遗址、玛不错遗址、格布赛鲁遗址、当雄墓地等4项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这4项考古成果位于青藏高原的多个地理区位,涵盖从旧石器时代到唐代的多个历史时期。相关发现进一步揭示了青藏高原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为西藏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提供了实证。
【点评】
西藏自治区康马县,海拔4410米的玛不错湖面水光潋滟。谁能想到,湖面之下竟然藏着一段西藏4000年前的历史。临湖而渔、穿林狩猎,在科学家们的挖掘和重构中,一幅关于青藏高原古人类的生活图景徐徐展开。他们为何在青藏高原腹地这个高海拔湖畔定居?当时的生活状况如何?这些疑问有待进一步解答。
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一系列西藏古代历史遗迹的发掘,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加深了人们对青藏高原人类活动的历史认知。从拉萨到日喀则再到阿里,遗迹的分布绵延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昭示着历史上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空间之广阔;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唐代,一个个遗址串联起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发展的时间谱系。时空交织赓续,古迹背后荡漾着时间的河流;遗迹串珠成链,历史之光烛照文明进程。
以时间为轴线,出土器物的变迁是物质文明发展进步的生动缩影,也刻印着文明的演进和发展。早期的切热遗址中,人们主要使用土石制品,随后出现了原始的陶器,并逐步走向完善、精美;晚近的当雄墓地中,考古发现了金银器、漆器……这些发现正是青藏高原居民生产力不断积累提高的见证。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的重要构成。作为其中一个地理单元,青藏高原的历史遗迹中有着人口迁徙、文化交流的丰富证据。当雄墓地中,出土石质黑白围棋子、漆器残片、纺织物等文化遗存,显示当时中原文化对周边地区的深刻影响,也反映唐代中原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密切往来。文化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发展和丰富,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互鉴中铸就休戚与共、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当前,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才能帮助人们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疫情防控工作指明方向、提振信心 新华社北京3月18日电 ... [详情]
国家主席习近平18日晚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视频通话。... [详情]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继续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 [详情]
2021年,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委托国家林草局发展研究中心编制的《青海省打造生态文明新高地林草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于近日正式印发各地林草部门、局属各单位实施。... [详情]
18日,纪录片《发现拉萨》首映式暨“讲好拉萨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座谈会,在拉萨市举行。...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