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结县非遗项目“金珠村百甲金代音乐”表演现场。 本报通讯员 伦珠泽仁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记忆。近年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山南市通过非遗传承与保护工程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抢救、发掘、创新、展示、转化力度,推动非遗保护融入乡村振兴和文旅发展,擦亮了区域文化品牌,赋予了经济社会发展更多文化内涵。
非遗项目名录质量齐增。山南市通过聚合各方力量积极发掘和申报非遗项目,截至目前,共申报成功“扎囊木雕”“门巴族萨玛民歌”“敏珠林寺藏香”制作技艺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90项、传承人242名。其中,联合国人类非遗名录1项,国家级非遗14项、国家级传承人16名。有自治区非遗项目传习基地18个、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4名;贡嘎县“杰德秀邦典”编织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错那县麻麻乡成为首批自治区非遗特色乡,不断健全了名录保护体系,形成了“藏源”非遗集群,拓展了非遗保护空间。
交流展示舞台拓宽。山南市通过“走出去”打造对外交流“金名片”,众多优秀非遗项目多次参加区内外大型活动,增强了传承成果对外传播效益。2017年,乃东区“泽帖尔”编织技艺传承人巴桑被评为年度纺织非遗推广大使;2018年琼结“久河卓舞”作品《山南鼓舞》荣获全国民间文艺界最高奖“山花奖”;2019年“门巴阿吉拉姆”赴内蒙古参加“守望相助——56民族非遗展”活动;2020年贡嘎“克西木雕”传承人土登作品“切玛盒”成为西藏唯一入围杭州工艺周的作品;乃东区“泽帖尔”编织技艺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金奖,进一步彰显山南文化软实力。
非遗保护与传承生机勃勃。“十三五”以来,各级财政共投入3330.31万元,对山南市50个非遗项目和35支民间业余藏戏队进行扶持和抢救性恢复演出,完成29支民间业余藏戏队、14支卓舞队和民间歌舞项目传习所建设。民间业余藏戏队共开展藏戏演出活动640场,惠及观众384353人次。琼结“雪阿吉拉姆”、扎囊“扎塘藏戏”等相继恢复演出;措美“当许藏戏”《朗萨斐蚌》实现复排;藏戏剧目《顿月顿珠》搬上舞台,进一步补齐山南藏戏剧目的短板,传统八大藏戏剧目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成果转化助推传统工艺振兴。山南市注重非遗保护成果转化,让非遗项目通过经济增值实现振兴发展,带动致富增收。2017年以来,山南市102项传统工艺类项目实现创收6730万元,带动贫困户1401人次;组织各类交流演出111场,群众演艺实现增收607.296万元。乃东区民族哗叽编织专业合作社等1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发展迅速,效益向好。2019年由北京服装学院主导,重点以“泽帖尔”面料为主,精心推出“雅鲁藏布”现代藏装系列服饰70套284件,并亮相“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活动,打造了非遗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新名片。
9月14日至1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在宁夏调研时强调,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新时代民族宗教工作高质量发展。... [详情]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5日到驻陕西部队某基地视察调研,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基地全体官兵致以诚挚的问候。他强调,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聚焦备战打仗,加快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履行使命任务能力,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详情]
国家主席习近平16日致电墨西哥总统洛佩斯,祝贺墨西哥独立战争胜利200周年。... [详情]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以视频方式同巴林国民议会议长兼众议长扎伊纳勒举行会谈。... [详情]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16日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2021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并发表致辞。...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