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219线察隅段正好从我们村经过,这几年不少村民购买车辆跑运输,成为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5月12日,西藏林芝市察隅县上察隅镇布宗村党支部书记扎西介绍,2020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3万元人民币,远超国家脱贫标准。
图为5月12日,西藏林芝上察隅镇布宗村村民达瓦次仁路过国道219线,该路段的修筑畅通为布宗村经济带来了积极改变。中新社记者 江飞波 摄
察隅县上察隅镇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距拉萨公路里程近千公里,是中国最偏远的边境乡镇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上察隅镇是西藏为数不多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野生天麻、田七、灵芝等林下资源丰富。
中新社记者看到,布宗村位于河谷地带,四周森林郁郁葱葱,入夏时节,山顶尚有积雪。雪山、原始森林及田舍等共同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扎西说,布宗村26户家庭拥有39台车辆,其中运输车辆23台,另有收割机、微耕机等数十台机械设备。“得益于国家交通、经济的发展,我们村在2015年年底时仅有3户贫困户,2018年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西藏自治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亦提到,“十三五”西藏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8万公里,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从油灯到电灯、从土路到油路的进步,农牧民获得感全面提升。
布宗村41岁的村民次增说,自家拥有19亩土地,此前虽不饿肚子,但由于上察隅镇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物产资源等变现困难,大家很难富起来。
“前几年开始,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加上交通改善,2016年,我们家筹集19万元购买了一台运输车,我老公负责跑运输,我负责家务。”次增说,她爱人跑运输一年约有八、九万元收入,自己上山采天麻、灵芝等也有两万元左右现金收入。
此外,根据家庭人员数量,次增家每年还拥有边民补贴、生态岗位补贴等政策性收入近4万元。“2019年,我们家建了新房子,再不用住在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的木板房了。”她笑着说,如今她还经营着一个小卖部,每天非常忙碌。
家庭日渐富裕,次增也重视后代的教育问题。她说,现在她的大女儿和二儿子分别在天津、北京读大学,最小的儿子则在林芝市巴宜区读高中。
“布宗村是西藏边境村落发展的缩影。”扎西说,该村近年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全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以及适龄儿童入学率均为100%。
图为5月12日,西藏林芝上察隅镇布宗村村民次增在自家小卖部。中新社记者 江飞波 摄
次增的邻居达瓦次仁今年37岁。记者看到,相较于农村而言,达瓦次仁的家庭陈设算得上精致而豪华:实木藏式家具漆得油光发亮,宽大的布艺沙发柔软舒适,茶几上摆放着一些水果和饮料。屋外数百平方米的院子里停着一辆代步汽车。
达瓦次仁说,自家情况和次增家差不多,除了同样拥有一辆货运汽车外,还拥有一辆工程装载机,“装载机是去年贷款购买的,预计3年左右还清贷款后,创收能力会比较可观。”
物阜民丰的布宗村乃至上察隅镇农牧民普遍拥有崇文风气,达瓦次仁的大女儿现在在西南交通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儿子在北京读高中。“村里已经有很多大学生作榜样了,我觉得儿子以后考上大学没问题。”
这是一场持续了近九年的“抢救”,古籍专家们朝夕必争只为让几近损毁的珍贵藏文古籍早日“重生”。当下,这场和时间的“角力”仍在继续。... [详情]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日前公布,31省区市最新人口版图也呈现出来。专家分析西藏自治区相关人口数据表示,相同时期西藏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全国整体水平,西藏属中国唯一尚未进入老龄化省份,人口受教育水平提高,素质不断提升。... [详情]
“自西藏启动边境地区文物保护利用研究以来,已完成边境地区所有县不可移动文物的摸底调查,目前形成初步认定,245处不可移动文物为边境地区重点文物,这也是西藏启动对边境地区文物最为全面系统的摸底保护研究。”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李磊13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详情]
据记载,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成道、圆寂的月份是藏历四月,因此这个月也被称为“佛诞月”。信众们通过转经、布施、供奉、放生等方式,纪念佛祖并行善祈福。... [详情]
西藏大学“2021年度科技活动周”科普下乡活动12日走进昌都。活动为期4天,由西藏大学心理学、物理学等领域的6名教授组成宣讲团。...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