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开启了全社会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篇章。
林芝市巴宜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文化生态保护的真实性、完整性,深入推进非遗保护,使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使文化生态得到全面保护。但是,在商品经济大潮和外来文化冲击之下,如何永葆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必须要依附于人或群体的意识和实践才能留存,属于一种“动态”文化。因此,保护非遗的核心就是在于保护“人”,只有保护好了“人”,才能实现技艺传承、知识传承、意识传承、文化传承。
诚然,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部分非遗传承人的生活举步维艰。当此之时,传承人纷纷寄希望于政府,希望保护非遗、保护非遗传承人,殊不知保护传承人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保护非遗。
真正的非遗保护不是等待政府保护,而是要自我保护,非遗传承人们不能“坐等保护、坐等扶持”,而是要主动把非遗技艺、非遗知识融合到市场化进程中去,并在这个过程中取精用弘、自我升华,从而真正实现保护。
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与社会进程不可分割的。非遗不是老态龙钟,而是与时俱进;非遗不是死气沉沉,而是朝气蓬勃。因此,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我们就是要抓灵魂创特色,强保护重传承。
近日,山南市举行“守初心 筑党魂 同心献礼70华诞”主题党日活动。... [详情]
“服务青海一年,情注法援一生”、“一年青海行,一生法援情”,这是每一位来青参与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律师的共同心声,也是他们追求法治,践行法律援助精神的真实表白,是法律援助志愿者与大美青海难以割舍的法援情结。... [详情]
我希望可以用绘画来报答祖国、感恩祖国,争做新时代好少年。”都兰县第一完全小学学生戴恺说。... [详情]
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之际,从红船精神代代相传的浙江,到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从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思南,到江西的田间地头……各地形式多样的活动,传递出党员干部牢记初心和使命的心声。... [详情]
九龙县湾坝彝族乡党委、政府凭借毗邻雅安石棉县仅51公里和G549穿境而过的区位优势,紧紧围绕“创建我州东南麓集避暑、休闲、旅游、商贸为一体的彝族特色小镇”目标,狠抓场镇化建设和城乡提升工作。...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