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族网通

尼玛拉毛:柯曲草原上的好曼巴

来源 : 青海日报    作者 : 仁青尖措 金海霞    发布时间 : 2024-04-19
字体 :

尼玛拉毛(左)为牧区老年患者诊疗。


尼玛拉毛(左)入村为牧民讲解健康知识。 本文图片均由尼玛拉毛提供。

“曼巴尼拉调到柯曲镇卫生院了”

走进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柯曲镇卫生院,在尼玛拉毛的家庭医生工作室里,为了让患者接受包虫病手术治疗,尼玛拉毛正在耐心地做着患者的思想工作。椰谢得知自己需要做手术时,她犯了难。“不用愁,政府有针对包虫病的好政策,手术产生的费用可以报销,术后服用的药物也是免费提供。”尼玛拉毛告诉椰谢。椰谢这才放心地点了点头,尼玛拉毛立即开通转诊“绿色通道”,将她送往青海省人民医院治疗。

椰谢是幸运的,这次包虫病的治疗,尼玛拉毛还合理规划患者及其家属“食、住、行”等问题,免除了患者一家的后顾之忧。“我现在是椰谢的家庭医生,平时会定期去询问她的健康情况、督导她服药。”尼玛拉毛说着拿出了一个本子,里面详细记录着每位患者的信息。

柯曲镇卫生院覆盖2个社区、9个行政村,除了社区居民居住较为集中,其他牧民都是分散居住。最远的牧委会离卫生院有50多公里,巡诊时常常走半天,才能看到一两户人家。有一次尼玛拉毛带病下乡,坐在车上觉得全身好像被碾过一般的疼,稍微动一动,就可以听见颈椎和腰椎咔咔作响。山路难行,等一路颠簸一路疼痛地到了目的地,她立刻就投入到工作中。提到这件事,同事阿切沙吉说:“感觉干起工作来,她就像打了鸡血似的。”

夜幕降临,尼玛拉毛拖着沉重的身体回到家中,对于她来说,早上7时出门,一天只吃一顿饭,晚上7时以后回家已经是家常便饭。常年下乡风吹日晒,她脸上的“高原红”更加明显了。虽然她常常自我调侃:“我就是土生土长的‘红景天’。”可女人哪有不爱美的,不是不在乎,只是爱美与身上的责任相比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尼玛拉毛是在2010年调到卫生院的,彼时的她已在县人民医院工作多年,小有名气。她坦言,刚接到调令时她有抵触情绪,有点被“发配”的感觉。卫生院唯一一间10平方米的办公室,挤着4张办公桌、几把椅子,全部医技人员都挤在这里办公。诊疗区除了听诊器、体温计,再也找不到更多的诊疗用具。药房里除了些感冒药、止疼药,再无其他,最好的设备是一台覆满灰尘的B超机,还找不到电源线。长期不接触业务,这里的医护人员原本不高的业务水平也都慢慢荒废。一年到头,除了能提供些接种疫苗之类的公共卫生服务外,卫生院几乎没有其他事可做。

在朝九晚五地过了一段随波逐流的日子后,尼玛拉毛觉得人都快要“生锈”了。她下定决心,以从零开始的心态投入卫生院建设发展。她一边鼓励大家学技术提水平,一边想尽办法为医疗技术人员创造条件充电。同时尼玛拉毛多方协调、筹措资金,大力提升卫生院硬件水平。她利用在医院工作时建立的良好口碑,通过同事及柯曲镇联点干部告知牧民:“柯曲镇卫生院开始正常接诊了。”“曼巴尼拉调到柯曲镇了。”“卫生院看病不用挂号,不用排队,方便得很。”慢慢地,周边村镇的家长带着患儿来了;慢慢地,年轻人带着老人来了;慢慢地,有孕妇开始住院待产了……

“宝宝,坐在那里的是天使”

有人夸张地说,甘德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另一个是“大约在冬季”。然而,就是在这个平均海拔4200米的县城,从草原到深山,从移民点到牧民家里,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越少不了尼玛拉毛的身影。从骑马出诊,到骑摩托车出诊,再到开车出诊;从一只急诊箱就是全部诊疗工具,到开救护车携带诊疗设备出诊。冬天道路积雪湿滑,夏天下雨泥泞难行。她邂逅过狼群,也曾和狐狸四目相对……作为一名儿科医生,能够守护生命的起点,看着无数襁褓中的宝宝成长为精神的小伙、漂亮的姑娘,自己的称呼也从“阿切(姐姐)尼拉”到“阿乃(阿姨)尼拉”,再到“阿依(奶奶)尼拉”,烟火气满满,幸福感满满,成就感满满。

从医27年,家人、领导、同事、朋友、身边的每个人都时时如暖阳般温暖着尼玛拉毛。初入职场,医院这个特殊的场所上演着的生命活剧,让她一次次感到自己是那样的渺小,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希望自己业务再精湛些,更希望患者能少受些病痛的折磨,能早日康复。

工作辛苦,责任重大,还经常被误解和埋怨,缺少固定的休息时间,待在卫生院的时间比家里要多很多。许多年过去了,孩子随着岁月的脚步慢慢成长,母亲也渐渐地变老,爱人青丝变白发。侍奉老人、照顾孩子、陪伴爱人这些日常的生命体验,很多时候因为忙碌因为在卫生院值守,她都错过了。“就算愧对家人,也不能愧对病人。”这是尼玛拉毛的信念。

周而复始的琐碎日常,每天都在上演着让人感动的瞬间。某天的日常门诊中,一位母亲对怀中的孩子说:“宝宝,那里坐着的是天使哦。我的宝贝现在很难受,妈妈也着急,但是妈妈现在没有办法帮你。一会儿到了天使那边,她看看你,你就会好起来的,再坚持坚持……”被誉为“天使”,不辱使命,在能力范围之内尽其所能,何其有幸?又一天,一位面色蜡黄腹痛难忍的孕妇被丈夫抱着冲进了卫生院,那位丈夫用颤抖着的声音一再央求:“曼巴,曼巴!快救救她!她干活时摔了一跤,求求你快救救她!”医护人员集体上阵,量血压、测脉搏,查孕产妇档案,输液保胎……一番紧急操作后,孕妇的腹痛感减轻,胎动恢复正常,大人孩子均脱离危险,孕妇的丈夫瘫坐在地喜极而泣。事后,尼玛拉毛回想说:“当时确实危险。离县医院那么近,我们完全可以把孕妇送到县医院去,这样我们的接诊风险就会小很多。但争取时间就是争取生命,在生命面前,一切都得让道。”

“腿不疼了,我要跳舞给你们看”

甘德县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因条件制约,一些牧民居住环境相对较差,妇科常见病多发,严重损害了当地妇女的身心健康。

尼玛拉毛积极与镇妇联沟通协调,深入各村开展“两癌”宣传活动,有效地提高了牧区妇女的卫生意识和生病及时就医的积极性,维护了妇女的身心健康。这几年,借助国家公共卫生服务平台,尼玛拉毛找准切入点,成为妇女姐妹们的家庭医生,治疗、做心理疏导。在她的医患谈话室里,经常传来妇女们爽朗的笑声,她成了病人们说悄悄话的倾诉对象。包虫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病程长、病情重,因死亡率高被称为“虫癌”,已成为影响牧区群众奔向幸福生活的绊脚石。尼玛拉毛利用自己懂藏汉“双语”的优势,深入周边牧区、学校讲解包虫病防治知识、患者康复护理常识。“政府在包虫病治疗上十分重视,并给予了补助,可是要让牧民们少得病,光看病、送药还不够,还要让他们了解包虫病的根源,改变不良习惯,积极预防,及时就医,这是我们的责任所在。”尼玛拉毛说。

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尼玛拉毛坚持做到主渠道进药,保证了患者用药安全。她总是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每次诊治患者,都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最佳治疗方案:能通过口服药治愈的,绝不让患者输液;能在门诊治愈的,绝不要求患者住院治疗。就这样,她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负担。

“哪里需要去哪儿,病人的事就是最大的事。”这是尼玛拉毛经常重复的一句话。养老院的孤寡老人是她每次出诊时重点巡查的人群,而老人们更把她看作是自己的女儿,生病了就托人带话给她,她也总会及时去看望老人们。在她的从医经历中,遇到家庭困难的患者,差的药费她总是悄悄地垫上。好多居住在牧区的老人,由于年龄高、腿脚不方便、长期卧病在床、交通不方便等原因,不能来县城看病,她了解到这些患者的信息后,带着他们需要的药品和生活用品,亲自上门服务,为他们解除病痛的折磨,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温暖。一位78岁的老奶奶多年受老寒腿困扰,在接受治疗后症状减轻,她激动地说:“我年轻的时候长得漂亮着呢,可就是不好意思在大家面前跳舞。后来不害羞了,腿疼得又跳不了舞。现在,我的腿不疼了,我要跳舞给你们看看。”欢乐的锅庄音乐响起来了,尼玛拉毛和老奶奶随着音乐起舞,她们的眼里,都溢满了泪花,是激动,也是彼此给予的温暖……

“能给他人带来温暖,我感到很快乐”

在柯曲镇,提起尼玛拉毛,很多人都会竖起大姆指,由衷地表达自己的赞赏。而在尼玛拉毛看来,之所以如此热爱工作,是因为患者的信任和爱鞭策鼓励着自己。小朋友用稚嫩的声音说:“曼巴,爱你噢,谢谢你。”老人们慈祥地说:“孩子,好好休息,按时吃饭。”年轻妇女用最高的礼节(脱帽问候)向她致意……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深情地向尼玛拉毛表达着爱。“人间值得,自己的存在能够为他人带来温暖,我乐在其中。”尼玛拉毛说。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临床医师,尼玛拉毛27年如一日奋斗在牧区的临床第一线,她用“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来严格要求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以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来默默地奉献着,忘我地工作着,成为群众心中的好党员、好干部、好曼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尼玛拉毛获得了“全省卫生先进个人”“全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全省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2022年5月,她当选为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2023年2月,她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编辑 : 拉专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