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族网通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来源 : 青海日报    作者 : 李庆玲    发布时间 : 2024-01-26
字体 :

1.jpg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亿林万亩有机枸杞种植基地正向着实现树一个品牌、带一片就业、富一方百姓、强一域经济迈进。记者 魏雅琪 通讯员 汪晓刚 摄

2.jpg

粉条加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记者 魏雅琪 李娜 摄

3.jpg

改造老旧小区本报记者 魏雅琪 李娜 摄

4.jpg

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记者 李庆玲 摄

5.jpg

绣出美好生活  记者 陈俊 摄

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达76%,2023年初确定的十大类41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9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3%、8%,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1万个……翻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个个数字背后彰显民生温度。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坚守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要求,以实干创实绩、以奋斗促富裕,不断造福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室外寒风凌冽,但在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的一栋栋温室大棚里却温暖如春,绿油油的乐都长辣椒挂满枝头,鲜红欲滴的草莓散发出成熟的甜蜜香气。

两会开幕前,省人大代表、海东市乐都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福海带着蔬菜技术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专门跑了一趟寿乐镇,帮助解决种植户的技术困难,确保棚内果蔬春节期间如期上市。

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现代农业发展量身定制的路径,乐都区以此为抓手,不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已建成27个标准化生产基地、温棚9546栋,全年设施种植面积达721公顷,种植蔬菜茄果类、瓜菜类等9大类21个品种,产量达3.69万吨,产值达1.52亿元。

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是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乐都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激活乡村振兴引擎,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共同富裕,这是新时代青海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

李福海表示,当前乐都区设施农业建设发展重点已逐步由川水向沟岔、山区地区转移,进一步扩大露地蔬菜和设施温棚种植面积,今后将不断提升蔬菜仓储、物流和应急供应能力,全力打造大型现代化蔬菜产业园,注重农业品牌培育,加大乐都蔬菜市场销售份额。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青海培育特色劳务品牌,实现树一个品牌、带一片就业、富一方百姓、强一域经济。

走进青绣数字化经济总部一楼展厅,挂画、民族服饰、团扇、挂件等各式各样的青绣作品,令人目不暇接。据了解,目前全省青绣工坊企业有500余家,长期固定从业人员5万余人,平均年收入达3000元到4000元,季节性绣娘30万人。

“‘做好拉面、青绣、家政等特色劳务品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激励。”省政协委员、青绣数字化经济总部负责人苏晓莉表示,将不折不扣落实把发展劳务品牌作为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就业增收的重要举措,将深度挖掘青绣的内涵品质、特色亮点、社会价值,通过数字赋能,引入新的设计理念,不断培训吸纳青绣技能人才,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4年,青海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深入实施就业创业提质增效行动,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进计划、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加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力度,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动公益性零工市场建设,让零工等活不再“站马路”,让就业服务更有温度。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

寒冬时节,走进西宁市城西区通海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正在各种器械上进行理疗按摩,中心接待室、护士站、餐厅、医务室、棋牌室等一应俱全。

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养老服务青海样板,2023年青海共建成运营56个具备综合助餐、日间照料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点(站),131个具备助餐及日间活动功能的农村互助养老点(站),更好地满足了老年群体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要。

如何推动养老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省政协委员、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孝康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李晶表示,当前居家养老已成为主要的养老方式,要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更加专业化、人性化、精细化,积极开展适老化改造的宣传推广和普及教育,提高适老化改造的质量和效率,丰富适老化改造资金来源和补贴形式,鼓励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培养大量具备相关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

在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保障养老服务长效发展方面,李晶建议建立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并加强监管,加大对农村互助幸福院和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财政支持力度。

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群众殷切期盼,作为一名来自教育一线的省人大代表、海东市平安区第一小学校长祁海霞,一直关注青海基础教育领域发展情况。

“报告提到,2023年青海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前实现了‘十四五’规划目标,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1万个。”祁海霞表示,深知这些数据是党和政府对教育大力度支持的成果,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

“新的一年,我们将努力践行报告中期望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使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核心素养,推动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和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祁海霞说。

听民声,为谋划好2023年民生实事工程,青海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发布省长公开信,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民生项目,并收集整理近年来审计、巡视、督查和信访等方面的民生问题,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基层政府征集到的意见建议纳入项目清单。

解民忧,青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财政支出76%以上用于民生,完成年初确定的十大类41项民生实事,民生福祉得到新提高。

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

“以前很多藏药都不能用医保卡,买一次药就要几百元,这次来看病,大夫专门提醒我们有些药可以用医保卡支付,一下子减轻了不少负担。”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牧民才仁说。

2023年,青海在全国率先制定首部藏(蒙)医医疗机构制剂医保目录,将492种(2763个品规)藏蒙医医疗机构院内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动态调整医保药品目录内民族药品种,将符合医保政策的民族药增补进医保目录,遴选150种藏医中药饮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积极发挥医保支持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重要作用,及时将急需的好药和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进一步满足参保群众多样化需求,这一有力举措被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省政协委员、海北州藏医院院长杨尕藏三智表示,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明的瑰宝。立足加强藏医内涵建设、突出藏医特色优势、强化专科能力建设、持续推进藏医药发展步伐等医院高质量发展所需,将大力弘扬藏医药文化,积极探寻新发展模式,强化藏医特色专科建设,全面提升藏医药服务能力,推动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谱写高质量藏医药事业新篇章。

在绘就共同富裕新画卷的过程中,从健康青海到平安青海,着眼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长治久安,青海扎实推进平安青海建设“十个一”工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满意度连续11年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青海大地处处绽放平安幸福之花。

省人大代表、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委副书记、县长索南嘉曲说,“守一方水土、保一方平安,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达日县将严格按照平安青海建设工作要求和目标任务,聚焦反馈问题,细化措施、对症下药,着力抓好问题整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牧区‘枫桥经验’,大力推行‘达日牧长制’社会治理模式,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面对突如其来的积石山6.2级地震,青海闻震而动、同心发力,火速开展救援,迅速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实现安置点“六有”“六到位”,让受灾群众住得安心、生活暖,当前18个教育、卫生领域灾后重建项目已开工。

全面完成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被列入2024年省政府重点工作,青海将更加用心用情做好群众过冬安置,加强地质灾害点监测除险,落实国家恢复重建规划和我省实施方案,多方筹措用好重建资金,扎实推进先期开工的教育、卫生等领域项目……

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省各族群众。2024年,青海将继续安排实施十大类44项民生实事,不断将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办成群众心头的“温暖大事”,努力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编辑 : 加毛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