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小米基地远景。本报记者 罗珺 摄
深冬时节,海东市平安区沙沟回族乡的山川大地上,树叶已经凋落,薄雪点缀着原野。大寨子村桥头处的海东市仙草富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地内,一排排白色塑料大棚一眼望不到边,棚内的金丝皇菊结束采摘后已打包成干菊花成品,这几天通过快递陆续将产品发往外地市场。
“老马,今年菊花的收成不错呀。今天我们正好调研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情况,未来五年国家政策和发展方向知道不知道?”工人们正忙碌着,平安区高原富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宣讲组一行来到了基地。
公司的技术专干马海兴说:“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就是要做好特色种植。我们仙草基地顺应时代潮流和国家非粮化整治政策,缩减了部分种植面积,又引进了一批墨红玫瑰,准备再发展一些三产融合项目,这样玫瑰和菊花开花时红黄成片,花香浓郁,形成新的景观,既壮大了事业,又打造了农旅融合新产业,可吸引不少游人前往参观摄影品鉴,而且玫瑰精油、玫瑰茶、玫瑰香包等高端产品可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
说着,马海兴边拿出公司研发的新品展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款代用茶就是今年试种的产品,由于富含硒元素,销路也非常不错,等于‘解锁’了新的致富门路,掌握了又一致富钥匙。”
这两年,平安区以富硒产业建设为基础,整合科技资源,实施以“产学研”为依托,以“一核四园”思路为引领,推动富硒产业园建设,提升富硒产业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品牌效应。引领富硒产业走标准化、精品化路子,重点打造了白沈沟富硒果蔬产业园、三合沟食用菌产业园、大红岭田园综合体、洪水泉富硒牦牛产业示范园等4个园区,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高原硒都·健康平安”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实现富硒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将富硒产业园建设成为带动海东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增长极”,为青海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样板。
目前,平安区从事富硒种养业和生产加工企业达24家,产品五大类、品种达45种。马铃薯、大蒜、燕麦、禽蛋、牛羊肉五大富硒全产业链已现雏形,金丝皇菊、苦荞、特色果蔬已具规模,反季节羊肚菌培育试种成功,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同时,平安区为了让富硒特色产品走上品牌化发展之路,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于去年发布了“祝福·平安”区域公共品牌,从此,这些丰富的富硒特色产品成为了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富硒产业稳步健康发展,持续唱响“高原硒都·健康平安”金名片。
特色农业之“魂”是唯我独存。面朝黄土背朝天,十几年前,土里刨食的平安农民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这片土地,竟然真的藏着“真金白银”——硒。
“硒”是这方土地对百姓最好的馈赠,也开启了海东人依靠富硒产业脱贫致富的新“硒”望。从此,一个个身价不凡的富硒农畜产品,迎合人们的健康生活需求,迅速占据了省内外绿色产品高端市场。
现如今,平安区富硒委依然在有序开发富硒资源,构建标准化体系。加强富硒专用标识管理及富硒农产品硒含量采样检测工作,目前已完成全区富硒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农产品硒含量采样检测20批次320件,并已全部出具检测报告,并编制完成《平安区富硒资源和富硒产品研究概述》初稿,已提交专家评审会待评审通过后发布,同时持续开展全国“天然富硒土地”申报工作,平安镇张家寨片区、白沈沟片区的2673公顷土地,已由中国地质学会“第二批天然富硒土地”评选结果公示并被认定为全国“第二批天然富硒土地”。
“种葡萄,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沟挖好,要挖80公分深,我们要一层草,一层土,一层沙子然后一层牛粪……”在平安区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基地的大棚里,蔬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富硒葡萄种植试验田里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用心解答农户疑惑。眼前这座大棚用于种植新引进的葡萄品种,在为农户带去技术的同时,增加他们的务工收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平安区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基地利用天然富硒优势,引进人参果、草莓、西葫芦、西红柿等特色果蔬品种,以“公司+合作社+科技示范+农户”的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富硒产业,成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平安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农艺师刘维文说:“平安区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基地主要的目的是种植这些果蔬来打造我们平安区果蔬富硒产品,供应市场需要。农户主要以赶早市和采摘为主,我们大棚的种植率达到95%以上,每个棚的收入大概在3到4万元左右。”
冬日里,走进阿依赛迈山下的巴藏沟回族乡下马家村沁园富硒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内,合作社负责人祁延军正和工作人员一起给牛羊喂富硒饲料,富硒也带动了养殖业的蓬勃发展。据了解,该合作社占地面积1.73公顷,富硒牛羊存栏量在270只左右,用于满足省内外需求。
祁延军说:“去年流转了将近127公顷土地种饲草,富硒牛羊品质比较好,在市场上比较受欢迎,去年的纯利润达到了40万元左右,并且雇佣了建档立卡户,为他们提供了一份很好的就业岗位。”
如今,平安区富硒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散到聚、由园区示范到全域发展,逐步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点和重要增长极,基本形成了从基地到加工、市场、品牌、文化、旅游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成为海东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龙头支柱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乡村振兴作出了战略部署,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发富硒资源,发展健康农业顺应了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要,践行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符合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要求。我们要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工作举措和实际成效,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当前工作,及早谋划2023年工作思路,为推进全区跨越式发展不懈奋斗,坚持要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建立富硒农产品基地为基础,以培育壮大富硒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推动全区富硒产业开发利用和产业布局,有力推动平安区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安区富硒委主任贾永福说。
高质量谋划富硒产业,打好富硒组合拳,走好富硒富民路,培育发展新引擎,做大做强做精青藏高原富硒新品牌,这不仅是平安富硒委新的“硒”望,也是我省即将迈出的新征程。
河湟大地上,勤劳的人们播撒下一片片的“硒”望。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海东市平安区各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立足本职岗位担当作为,努力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硒”望的田野上,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详情]
小雪时节,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镇克其合滩的牧场上,寒风劲吹,牧草泛黄在凛冽的寒风中,优干宁镇秀甲村全村120户群众身着盛装,赶着9个牛群近12000头雪多牦牛和3000多只羊,不约而同地聚集到冬季那达慕暨万头雪多牦牛评比大赛现场。... [详情]
置身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良性循环中,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高标准推进生态安全、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屡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诸多桂冠,也由此成为著名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 [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切实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一以贯之,接续奋斗,致力民生、聚力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详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