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纹彩陶豆
蛙纹彩陶豆俯视图
文化类型: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出土地点:民和新民阳山墓地
基本信息:高12厘米,口径15.4厘米,底径10.7厘米。喇叭口豆盘,高圈足,圈足镂有两孔。豆盘内饰四组黑红彩变形蛙纹,外饰红彩折线纹。
史前时期原始先民的生活有着极为浓郁的原始宗教氛围,一些彩陶反映了女性生殖崇拜的观念,诸如马家窑文化彩陶上几何图形的三角纹、圆点纹、菱形纹等,写意的植物图像葫芦形纹、草叶纹、花卉纹等,生物类的鱼纹、贝纹等都是女性阴门的象征。到后来出现了象征女性的子宫或肚腹。表现女性崇拜的彩陶往往不是注重面部的刻画,而是突出表现硕大的乳房、大肚子,鼓腹彩陶造型尤为典型,其体内中空,象征着具有孕育生命的功能。
史前时期,女性分娩是部族或家族中很重要的事情,而且要求女性去野外、田地生产,促使土地肥沃、丰产进而举行祝祷活动。原始初民只能从现象去感知大自然的神力,看到鱼子、蛙子的众多,就祈盼拥有像鱼、蛙那样的生殖能力。在我国的考古资料上多为体现生殖崇拜的“鱼祭”和“蛙祭”,大汶口遗址、庙底沟遗址、河姆渡遗址、柳湾墓地等史前文明相关文物上都可以看到直观或抽象的鱼纹、蛙纹图案。
“女娲造人”这个传说就是反映生殖崇拜的表现,“蛙”与“娲”同音,“女蛙”即是“女娲”。“女娲造人”的传说反映的正是初民希望女人像蛙那样拥有超强的生殖能力。蛙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从汉字演化角度来说,蛙的字义与字形多与人有关,例如“蛙人”“蛙泳”,多指人的形体、姿态、穿戴类似蛙,“娃”指小孩子,例如男娃、女娃,而且“蛙”的叫声与“娃”的哭声接近,更由于“蛙”的超强的繁殖能力,使得史前人类认为它与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史前先民将彩陶塑形为葫芦,是一种原始信仰,意味着人都从葫芦中孕育而出。葫芦的形状为上下部膨大、下部大于上部的缩腰状,在古时具有祈生意义。在原始社会,人们习惯于直观具体的思维,缺乏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认为神奇的葫芦能孕育出种子并创造出鲜活的生命。... [详情]
基本信息:泥质红陶,高12.5厘米,口径22.8厘米,敛口,卷沿,小平底,黑彩纹饰。口沿处有成组的对顶三角纹和成组的斜线纹,外壁绘有三道平行弦纹。内壁绘有两组手拉手群舞的人体装饰,一组11人,一组13人,共24人。人物的头部用圆点来表现,颈与身子为一体,用一笔绘成,腰部以圆球形表现女性丰臀。人物之间以竖列平行弧线纹、斜线纹、圆点纹相隔,人物的脚下饰有四条平行弦纹。这些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极富艺术感染力,呈现出一幅生动形象、饱满充实的集体舞画面,静态中透着灵动、古朴中蕴藏着洒脱,隐隐中折射出远古舞姿的神韵。... [详情]
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这只舞蹈纹彩陶盆为泥质红陶,大口,口沿微敛,小平底。... [详情]
记者从省博物馆了解到,4月30日至6月1日,黄河珍宝——沿黄九省(区)文物精品展在郑州博物馆新馆开展,黄河流域九省(区)博物馆罕见的“镇馆之宝”集中展出,我省精品文物舞蹈纹彩陶盆亮相展览。... [详情]
11月10日,由中国文物报社、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长江文明物语——长江文明与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在张家港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是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长江流域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