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鸟嬉戏。(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的伟大实践。体制试点5年来,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胸怀“国之大者”,履行“源头责任”,积极实践创新,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原创性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
打破“九龙治水”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首个体制试点的国家公园。因其覆盖范围广,地处三江之源,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如此广袤的生态保护区域,实施生态保护管理体制尚属首次。近年来,我省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抓住“根节部位”、找准难点、打通梗阻、突破利益藩篱,创新建立体制试点平台载体。
三江源国家公园探索构建省州县乡村全覆盖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基本解决了“九龙治水”和监管执法碎片化问题。建立了行政管理体系,实施4县大部制改革,整合林业、国土、环保等部门职责,在3个园区设立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设立生态保护管理站,在乡镇政府增挂保护管理站牌子,全面建立了集中统一高效的保护管理和执法机制。
整合园区所涉4县的自然资源执法机构,解决自然资源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与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共同建立生态保护司法合作机制,成立玉树市人民法院三江源生态法庭,提高依法管园建园水平。同新疆、西藏、甘肃、云南等省区建立合作机制,消除边界执法难点盲点。
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各类保护地功能重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一体化管理。开展三江源草地、湿地、野生动物等资源本底调查,建立三江源自然资源本底数据平台,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本底白皮书。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资源资产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实现“一户一岗”
三江源国家公园全面实现“一户一岗”,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户均年收入增加2.16万元。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在原有林地、湿地单一生态管护岗位的基础上,按照精准脱贫的原则,先从园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入手,按月发放报酬,实行动态管理。同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组建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构建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促进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为增强牧民的生态管护与致富能力,将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相结合,与牧民群众充分参与、增收致富、转岗就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充分调动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
增草增水明显
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设立、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这里的湖泊、湿地面积增大,监测区域内黑颈鹤、斑头雁等鸟类以及藏野驴、藏原羚等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黄河源头水流量增大,虽然与近几年的降雨天气有关系,但在当地牧民看来,根本原因在于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以及黄河源头牧民生态保护观念的变化。
如今,黄河源头的牧民个个都是生态保护者,他们主动减少牲畜,主动保护草原上的野生动物。相比以前,沙化土地上长出绿草,黑土滩披上了绿衣。植被长势良好、水源涵养量提升,水鸟、藏野驴、藏原羚多了,三江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监测数据显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水源涵养量平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度提高11%以上,产草量提高30%以上。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设立,换来的是绿草如茵、碧水蓝天的喜人景象。
青海省教育厅信息中心主任赵敏表示,要发挥高校巨大的技术优势,通过比赛把网络安全防护的理念植根到学生心中,再经由它们传递到各自家庭中,从而共同提高全民的网络安全意识。... [详情]
原来李奶奶的手机号码长时间未使用导致预销户,现在无法使用,因为外出不方便,也是凑着时间前来办理的,工作人员耐心地帮李奶奶办理复机业务,结束后又细心地把李奶奶送到公交车上。... [详情]
在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代表党中央祝全国老年人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详情]
“十三五”时期,青海省科协把科协工作融入全省发展大局,始终坚持智库、学术、科普“三轮”驱动,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团结引领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新青海建设建功立业。... [详情]
加强社科项目规划立项,整合社科资源力量,组织专家集智攻关,提高学术原创能力,推出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建设性的研究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屡创新高,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92项,获得资助经费6270万元……...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