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初上,董多杰便已收拾整齐,带着保温饭盒和水瓶,和同伴走进山林,开始了一天的森林巡护工作。
今年55岁的董多杰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林场的一名管护员。曾经,他是一名拿着斧头、背着锯子、靠伐木为生的“砍树人”。
2019年,听闻互助县北山林场招聘社会管护员,与木头打了30多年交道的董多杰穿上管护员工作服,从一名“砍树人”变成了“看树人”。
“林子还是这片林子,干的活大不一样了。过去,我用锯和斧头砍树。现在,我用锹和镐种树。”董多杰说,现在每个月工资有2500元,每年收入达3万元。
“2000年以前,林场靠伐木来养活职工,砍倒的林木当地人用来盖房子,或卖到兰州。”互助县北山林场场长赵昌宏说,“那时,林场每年有约10000立方米林木的砍伐任务。树木价格最高的几年,林场每年伐木收入能达到300万元。”
1998年,中国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林场作为自收自支的单位,木头不让砍伐了,发工资的钱从哪来?人员分流怎么分?”赵昌宏心里打起了鼓,“大量伐木工人由于没有编制,只能回去种田或外出打工。”赵昌宏说。
打鼓归打鼓,但不能打退堂鼓。2001年,赵昌宏担任北山林场副场长,从曾经指导伐木的检测员变成指导植树造林、森林抚育的技术专家,“林场逐步返聘原本伐木的技术工人回到林区,担任管护员。”
如今,互助县北山林场每天有610名管护员分班组对1127平方公里的山林进行巡护。“除了一年四季防火外,我们还要防治病虫害和防止盗猎盗伐。”董多杰说。
没有巡护工作时,董多杰会和同事们进村入户,向老百姓宣传林业政策,倡导生态保护意识,杜绝盗猎盗伐行为。
董多杰说:“以前村民们会抓山上的野鸡、野兔,通过宣传教育,现在这种现象基本不会出现。”
“现在环境变好了,野生动物比以前多了不少,2020年,布设在林场的红外相机还拍摄到了雪豹。”再过几年,董多杰就到退休年龄了,他告诉记者,只要能走动,还要义务巡山。
青海本来就很美,通过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青海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呈现出什么“新模样”?今年开始,青海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行动图和时间表... [详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是青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要义,也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省委省政府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详情]
6月28日,省消防救援总队举行“颂歌献给党、逐梦火焰蓝、奋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歌咏会... [详情]
6月28日下午,省民政厅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汇演,以精心编排的节目向党的百年华诞献上最真挚美好的祝福... [详情]
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用如磐初心凝聚奋斗伟力。6月29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举行...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