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系列短视频播出。漫步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感受运河源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承载;打卡钟鼓楼,俯瞰北京城熙来攘往的人间烟火;走进北京乐石文物修复中心,了解“三星堆金面具”“百年书画”“千年青铜”如何重焕光彩……在以“传承优秀文化 促进交流合作”为年度主题的2023北京文化论坛即将举办之际,系列短视频带领人们探寻北京历史文化,引人思考文化传承发展这一重要命题。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巍然挺立,传承中华文明、赓续红色基因;良渚、殷墟等遗址考古取得重要进展,故宫、敦煌等国潮文创IP让生活更有“文艺范儿”;《长津湖》《山海情》《觉醒年代》等优秀影视作品广受好评,舞剧《只此青绿》、昆曲《牡丹亭》等多部力作叫好叫座……放眼新时代中华大地,呈现出“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涌动着“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文化创造活力。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浩浩文脉滋养泱泱中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翻开历史长卷,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再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都可以古为今用,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今天,我们肩负着新的历史重任,迫切要求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化人育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实践告诉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融合,才能更好焕发生命力。“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通过数字化手段,让传世古画生动呈现,使观众身临其境。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古诗词热再度升温。有“中华诗城”之称的重庆奉节,利用文化景观石、地面投影等让诗词文化走进日常生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才能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更好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回溯历史,从先秦时期青铜器上的异域元素,到汉唐时期在丝绸之路沿线流行的胡乐胡舞,再到宋元时期跨海而来的番客番舶,中华文明在5000多年不间断的历史传承中兼容并蓄、创新升华。新征程上,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今日之中国,是创新创造活力迸发的中国,是文化之花繁盛绚丽的中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我们的文化将绵延不绝,我们的创造将生生不息。让我们期待2023北京文化论坛精彩启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汇聚智慧力量。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详情]
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是中国人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教训。”... [详情]
“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详情]
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5个方面,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深刻阐释。... [详情]
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