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马鞍遗址考古成功获取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人类基因组数据,填补了长江下游古DNA研究缺环。马鞍遗址古人可能与侗台语人群的祖先有关。
全国考古前置背景下出土文物预防性保护修复研讨会17日在江苏无锡召开。会前,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复旦大学联合发布了最新科技考古成果——无锡市马鞍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人骨检测报告。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团队博士杜盼新介绍,这是我国考古界首次成功获取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人类基因组数据,填补了因为环境影响、保存不佳所导致的长江下游古DNA研究缺环,为了解长江下游史前考古文化人群的起源和迁徙提供了重要参考。
今年6月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无锡现场直播了马鞍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两座墓葬的考古发掘,发现两具古人骨架。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提取了两具骨架样本,从其中一具骨架中成功提取出了DNA。
杜盼新介绍,这例样本为男性,其母系遗传类型为F1a1'4。检索对比已发表的古代各地区线粒体DNA数据,发现此类型在越南北部(距今4000-2000年前)、老挝北部(距今3000年前)、印尼(距今2000年前)、菲律宾吕宋岛(距今1800年前)、广西河池腊岜洞(距今1500年前)的古代遗址和泰国北部(距今2500-800年前)悬棺葬中存在。
杜盼新说,研究人员还将无锡马鞍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古人的这一遗传类型与现代各语系人群的遗传谱系进行了比较,发现无锡马鞍遗址的古人可能与侗台语人群的祖先有关。
2022年4月至2023年2月,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马鞍遗址进行了发掘,共发现26座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墓葬。其间,考古工作人员在野外对其中20座墓葬进行了发掘。其后,又将余下6座墓葬整体打包提取,转运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探源科考舱”内进行多学科实验室考古发掘。
传承红色基因 汲取奋进力量... [详情]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红色足迹丨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 [详情]
今年7月,“东方甄选看世界”团队走进青海,随着一场场超高人气的直播,青海美景再次“出圈”,同时“出圈”的还有青海的茶卡大青盐。... [详情]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利用CT扫描和3D重建等新技术手段,从周口店第15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中识别出一块人类顶骨。这是继1973年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周口店遗址区域首次发现的更新世人类化石。该化石的发现,使得周口店遗址新增一处人类化石地点。... [详情]
在近日举行的“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启动仪式上,陕西省文物局发布了陕西黄河流域旧石器时期考古发掘研究的最新成果。...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