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9月25日电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1届会议“2022年环境、发展与人权”云上边会日前在上海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联合承办。十余位中外专家学者围绕环境人权理论、气候变化与人权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唐贤兴表示,在过去几十年环境法治建设进程中,中国将增进和保障公民的环境权利视为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及义务,为国家立法和政策体系的改革完善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中国形成了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跨部门协同联动提升执法效能,并且日益注重不同领域人权价值的平衡。
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吴卫星表示,中国近十年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环境健康和程序性环境权利的重视,公民享有的环境人权得到了更好保障。此外,中国也正在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立法领域法典编纂研究论证工作,这将为公民环境权利的实现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周孜予介绍了我国在保护稀缺资源黑土地方面的举措,她说,今年8月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强调稳步恢复提升黑土地基础地力,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不仅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了法治保障,也是对农民环境权的有力保护。
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议题,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如何保障环境人权引发多位学者讨论。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阿米塔·辛格认为,权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是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重要课题。生存权是最重要的人权,代际的平等权尤其值得关注。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安娜·玛丽亚·隆贝格分享了挪威风电场因损害当地畜牧业及牧民权益而被拆除的案例。她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少数群体的权益。
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消费者权益及保护、公众低碳权益、气候变化诉讼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为助推村集体经济总量增长,集中打造出一批产业明晰、发展前景好、收入来源稳的集体经济示范村,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通过党建引领,多措并举创新发展村集体经济。... [详情]
7月20日,一辆辆装载着羊毛、羊绒围巾的直通车经樟木口岸驶往尼泊尔,标志着拉萨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 [详情]
9月24日,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晓军在调研应急消防救援和气象服务工作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从严从细从实抓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工作,压实消防安全责任,强化气象服务保障,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安全稳定环境。... [详情]
近日,维西县多举措提升公路交通整体服务水平,努力营造“畅、安、舒、美”的行车条件和运营环境。... [详情]
7月20日,一辆辆装载着羊毛、羊绒围巾的直通车经樟木口岸驶往尼泊尔,标志着拉萨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