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族网通

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青海大地常开长盛

来源 : 青海日报    作者 : 李庆玲    发布时间 : 2024-01-09
字体 :

38.jpg

民族团结引领精神新高地。本报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692025a662bd694ee.png

土族儿女心向党。五十镇党委供图

38.jpg

和睦相处。本报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692025a662bd694ee.png

各族群众相聚一起包粽子。本报记者 李庆玲 摄

38.jpg

聆听宣讲。资料图片

三江源头,马背宣讲队员策马奔腾,为农牧民送去最新的理论和政策知识;

祁连山下,游客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欣赏民族特色歌舞,品尝特色美食;

河湟谷地,各族儿女齐心共建“石榴籽家园”,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和谐奋进之歌……

青海,一片栖息诗与远方的土地,一片多民族共生共荣的热土。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青海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承担起主体责任。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立足特殊省情,抓住关键环节,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总揽,举全省之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样板”,在全国率先成为所有市州和70%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民族团结成为最美的风景

节假日,走进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只见一座座饱含浓郁民族特色的撒拉族院落、藏式院落、土族院落毗邻而居,宽阔整洁的街巷游人如织,商家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我们家经营的是洋芋津津,斜对面是河湟特色菜,往前一百米传统藏餐,大家共同经营、共同生活,互相尊重彼此的民族习惯,从来没有起过矛盾。”索南多杰说。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49.47%,是全国少数民族占比最高的省,是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多元一体的典型地区,是全国民族工作大省。民族团结在青海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是深入骨髓的精神基因,是各族人民倍加珍惜的生命线。

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实践中,青海建立四级党委书记负总责的领导体制,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纲要和意见,在全国开创了党委总揽创建的先例,形成党委主导、政府负责、全社会参与,党政军民齐抓共建的大创建格局。为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调整成立省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书记、省长“双组长”制的工作领导机构,充实成员单位,确保创建工作始终高位推进。

这是青海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大实践,与其他重要举措一同形成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强大合力。

——在全国首创民族团结专项考核机制,面向全社会表彰民族团结先进,面向全省设立民族团结创建奖;

——在全国率先实施创建工作第三方评估,先后对14个地区实地评估,探索形成创建工作绩效管理机制;

——在全国率先建立示范单位动态管理办法,建立优续劣汰机制;

——在全国首创资金奖励机制,对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进行专项奖补……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唇齿相依、水乳交融、谁也离不开谁的和谐民族关系,成为高原大地最美的风景。

团结和谐的种子扎根心灵

翻开历史画卷,高原大地上始终奔涌着浓浓的民族团结深情。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与当地藏族群众共同谱写军民鱼水情;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的绣娘们有感于今天的幸福生活,一针一线绣党旗,向建党百年华诞献礼;

“最美青海人”民族团结模范韩兴旺,先后为汶川、玉树地震和农村贫困群众捐款捐物2000多万元,为我省贫困家庭的学生、教育部门捐款800多万元;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龙树画苑广收省内外各民族学员,传授唐卡绘画技艺,让上万人掌握一技之长;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哈勒景村原党支部书记拉毛扎西的家庭由蒙古族、回族、汉族、藏族四个民族组成,他们彼此尊重各自的民族习惯,生活其乐融融……

在青海大地,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个个动人的民族团结故事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温暖而明亮。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青海坚持把思想引领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把民族团结纳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筹建专家智库,成立3个省级研究基地。开展宣传月活动,创立马背宣讲队、双语专家团、宗教人士宣讲组等特色宣讲队伍。先后举办微视频微电影展播、民族团结进步歌曲传唱、网上有奖答题等活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价值追求。

大力推进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在全省各市州建成8个主题教育展馆,打造主题纪念碑等156个,筹划拍摄全国首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纪录片。加大典型示范引领带动,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3个、教育基地9个,命名127个省级示范区、单位、教育基地和示范点,选树全国先进集体、个人260个,省州县三级先进典型3700多个。

“走在青海的大街小巷,可以看见这里的人们不分彼此、和睦友善地生活在一起,这里就是一座民族团结的‘百花园’。”来青旅游的游客感慨道。

以“民族团结+”促融合发展

1月11日,全国首家“全国劳模石榴籽工作室”在广州市黄埔区云铺街道揭牌成立,工作室负责人韩木海买就是我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撒拉族人。自2012年在黄埔区开设拉面店后,他主动架起党、政府以及工会和清真拉面人之间的桥梁,用一碗碗拉面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近年来,青海20万各族群众走出深山大沟,走向国内外300多个城市,开了近3万家拉面店。创业就业过程中,他们与当地群众深度相融、和谐相处,一碗碗拉面创造了一个百亿元的产业,并绽放出绚烂的民族团结之花。

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83岁的吕有荣见证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曾经的“六难”到如今的村庄美、产业兴、村民富,这是土族儿女沐浴在党恩下启动实施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旅游、盘绣园、酩馏坊等系列产业振兴项目后喜结的硕果。

班彦村的变化仅仅只是青海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青海坚持所有发展赋予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编制《“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规划》,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打造“四地”建设等重大战略有机融合,切实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基础。注重以小财政办大民生,将全省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领域,编制实施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区、较少民族聚集地区发展专项规划,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各领域事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大力支持“拉面经济”和“青绣产业”发展,举办“民族团结杯”生态文明摄影大展并将在北京展览、对口援青省市巡展,依托省内知名景点推动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特色旅游线路和品牌,创建工作主动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全省工作大局,成为引领新青海建设事业的重要抓手。

如今,行走在青海“民族文化大走廊”,这里传颂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各民族亲如兄弟姐妹、相互包容、团结和睦、共谋发展的动人诗篇,“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似锦繁花尽情绽放!

编辑 : 拉专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