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1日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获悉,2021年,西藏藏东发掘一处东汉至唐代墓地。
昌果吉墓地位于西藏边坝县边坝镇,海拔4020米,分布面积约万余平方米,2017年4月调查发现。
据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陈祖军介绍,为了对怒江上游地区石棺墓遗存的形制、特征与文化内涵进行了解与研究,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两级文物保护研究所与边坝县文化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于2021年对昌果吉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与地形测绘等相关工作。共发掘面积70平方米,石棺墓14座、殉马坑1座、灰坑1个。
墓葬中有3座火葬墓、1座层叠式合葬墓、2座二层台墓。出土陶器、铜器、铁器、木器、石器、珠饰、绿松石片等各类标本40余件。
他说:“此前在昌都边坝县草卡镇和洛隆县发现的墓葬中出土有汉晋时期的陶器,昌果吉墓地出土的部分器物与之相似。经测年,其中一座墓葬为东汉至东晋时期,其他遗存年代大都为唐代,与此前推测相吻合。”
此前在怒江上游地区出土的器表装饰双漩涡纹的双大耳罐,在器物形制、装饰特征等方面均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岷江上游汶川、理县、茂县一带石棺墓中出土的,约在汉武帝时期出现并流行于东汉时期的器物极为相似。
陈祖军表示,考古发现表明,至迟在汉晋时期,四川岷江上游的文化便已经过洛隆孜托传播到边坝县草卡镇一带,并由此往西远播至藏北的比如县甚至班戈东北部。这条早至距今约2000年前后的古道,让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入并加强,把沿途各族民众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
23日下午,西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五场新闻发布会,通报我区疫情防控工作最新情况,介绍疫情防控期间全区“秋收、秋管、秋种”工作开展情况。... [详情]
在2022年8月23日16时,西藏自治区举行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五场新闻发布会。... [详情]
西藏自治区官方23日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五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介绍,西藏防疫不误农时,有序推进秋收。截至8月21日,全区已收获农作物78.3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9.33%,其中收获粮食作物面积62.44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2%。... [详情]
8月21日下午,西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三场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方舱医院的设计、建设、管理、运行和疫情防控期间医疗保障工作开展情况。西藏各市地方舱医院的建成和投用,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详情]
23日,甘肃援藏医疗队共288人,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集结。上午10时、11时,医疗队成员分别乘坐东航MU7145、MU7147两架包机奔赴拉萨,同时还运送近8吨物资,全力支援西藏抗疫工作。...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