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玛才旦:在当代藏族母语作家群中,我认为你是创作力最旺盛、创作生命最持久的一位作家,长篇、中篇、短篇都有涉及,而且数量惊人。我基本上看过你所有的小说,也翻译过不少你的小说,其中“狗系列小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次“野牦牛”文学丛书中你的这本小说集也以“狗系列小说”为主。咱们的访谈就围绕你的“狗系列小说”展开,你能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写关于狗的小说,而且写的那么得心应手吗?
德本加:对于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来说,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在漫长而蒙昧的原始时代,自然环境的恶劣、生产力的低下、人类知识的贫乏等因素都使人类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大自然的神秘感令人们感到畏惧进而产生崇拜,包括对自然界的动植物都产生了强烈的崇拜情结。由于生产生活的特殊要求,藏族人民对一些动物的依赖性很强。在日常生活中,狗可以为人们带来衣、食、住、行方面的很多便利,可以说没有狗,藏族人民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到一种威胁。因此,藏族将身边的万物赋予一种超自然、超现实的力量加以神化并崇拜,并期盼能得到他们的庇护和恩赐,藏族文化生态中动物崇拜的广泛流传是有其产生的深刻根源的,其中对狗的崇拜较为突出。
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狗,长大后,每次回到老家,第一个发现我并向我奔跑着前来迎接的就是自家的那条黑熊一般的狗。离开故乡后,我时常想念的也是它。因此,每当提笔写作时,那个熟悉的身影总会出现在我稿纸的某个角落里。从几年前开始,我先后写了十多篇关于狗的小说,这些小说都发表在藏区各大文学刊物上,其中一部分被你翻译成了汉文,也有几篇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文字,引起了一些反响。
“狗系列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狗。狗在藏区的地位极其重要,狗可以说是家庭的一个成员,它和家里的其他成员一样,担当着一定的责任。在现实生活中,狗和人的关系很密切。我在已经完成的一部关于狗的中篇小说《哈巴狗收养记》中借一条狗的口说出了这种关系:“一般说来,狗的天性中有一半的人性,如果丢失了那一半的人性,狗就变成狼。虽然人性和狗性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但有时仔细想想,也会产生人性的一半也是狗性的错觉。平常人们说这是一条好狗时,就包含了狗性中多一点人性的意思;说这是一个坏人时,就包含了人性中多一点狗性的意思。”其实,这也是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人和狗的关系的一种思考。从事小说创作之后,我就把这种思考多角度地融入到了自己的写作之中,让其充满情感的力量。
万玛才旦:你在写这些关于狗的小说的时候,是顺着一个什么样的思路去写的?
德本加:我在写这些关于狗的系列小说的时候,始终遵循着一个原则,那就是:把这些小说的主人公“狗”当做一个“人物”来写。这个“人物”是富有情感的。这个“人物”能思考,甚至能说话,还有自己的行为准则,总之,这个“人物”具有人身上所具有的一切秉性,但又确确实实是“狗”。
内容简介:《德本加小说集》是藏族母语作家徳本加的一部汉译小说集,收集了作者的十四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很多小说在藏语读者群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获得了《章恰尔》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徳本加的这些小说直面当下藏区的现实状况,在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述中融入作者的诸多感悟,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也借鉴了许多新的创作手法,或荒诞,或魔幻,对藏族新文学的发展和丰富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德本加,男,藏族,1966年出生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森多草原。198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章恰尔》《西藏文艺》《达赛尔》《青海群众艺术》等报刊上发表中短篇小说七十余篇,长篇小说三部。多部作品被翻译成汉文发表于《西藏文学》《民族文学》《青海湖》等刊物。另有部分小说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推介到国外。作品曾获章恰尔文学奖、青海省文学艺术奖等文学奖,2016年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
译者简介:万玛才旦,藏族,电影导演,编剧,双语作家,文学翻译者。199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已出版藏文小说集《诱惑》《城市生活》,中文小说集《流浪歌手的梦》《嘛呢石,静静地敲》《死亡的颜色》,翻译作品集《说不完的故事》《人生歌谣》,法文版小说集《Neige》、日文版小说《寻找智美更登》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捷克等文字译介到国外,获多种文学奖项。其电影作品《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塔洛》等多次获得国际、国内电影奖项。青海日报 2017年1月13日 人文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