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藏语文的故事

2019-06-05 11:06:35   张国华

我的母语是藏语康方言尼汝次方言,至今也是。经过学习,我还能兼听卫藏和安多方言。藏语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有人称它为“写在世界屋脊上的文字”。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语文的使用和发展得到各方关注。nDK中国藏族网通

1985年作者在中甸县第一中学春季运动会上参加5000米长跑赛,荣获第一名成绩。张国华 供稿37_.jpgnDK中国藏族网通

1985年作者在中甸县第一中学春季运动会上参加5000米长跑赛,荣获第一名成绩nDK中国藏族网通

我记得6岁左右,我家邻居尼玛大叔买来了一台背式红旗牌半导体收音机,每天吃饭时都在播放各种节目,但当时我不会听汉语,不知道在播放什么节目,只有播放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的藏语节目时听懂了一些,感到很亲切,于是就请尼玛大叔播放,我们围坐在四周听。特别是播放到藏族音乐时跟着收音机学唱。记得有著名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的《翻身农奴把歌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北京的金山上》等。由此,我父亲要我学藏语文,但附近也没有教藏语文的老师,有识藏语文的“仓巴”“腼翁” 和“昂吹” 等宗教职业者,也不在我们村附近。父亲为了实现他的诺言,把他仅会的藏语30个字母传授给我。按藏族传统习惯,学藏文要拜师,先选个吉日,准备好茶、酒和哈达等,再到老师门下拜师,然后老师看你的资质悟性施教。我因为父亲之前教过我,免了拜师这一关。nDK中国藏族网通

当时,家里没有纸张和墨水,我父亲按藏族的传统方法给我做了一块写字板,藏语叫“喃邦”,其意为“黑板”。我父亲先找来一块木板再刨平,长60公分左右,宽15公分左右,然后用灶烟和猪油合成的黑油泥涂在木板上,再敷上灶灰,便成了写字板。父亲给我做了一支书写藏文的竹笔,就开始教我写藏文字母,写完一遍,再敷上灶灰书写,反复使用,既节约又实用。nDK中国藏族网通

我父亲说,书写藏文的笔大多数是用竹子做成的,大喇嘛、大富人、平民百姓都是用竹笔写字,这是藏族人历经上千年历史传下来的习惯。后来,我上大学学了藏语文。我的藏文书法老师讲,藏族使用藏文有1300多年历史,用硬笔书写,笔大多数是用竹子做成的,也有用其他材质做的笔。竹笔分圆竹笔和三棱笔。圆竹笔用于书写大字,而三棱笔则用于书写小字。笔尖分左斜、右斜和平口3种。左斜笔尖用于书写乌金体(楷书),右斜笔尖用于书写乌缅体(行书),而平口笔尖则用于朱匝体(草书)。如今,藏文书法在我国书法艺术长廊里具有独特的一脉,它承袭几千年的文明,在雪域高原世代相传,成为独树一帜的硬笔书法艺术。nDK中国藏族网通

9岁时,我到尼汝普拉小学读书,学汉语文,老师用藏话上汉语文课。因为那时村里会讲汉话的人屈指可数,老师对藏族学生上汉语文课特别难教,学生也很难学,难在过语言关上。记得,我上初中时也讲不清楚汉话,经常被同学们取笑。nDK中国藏族网通

1987年7月,我从中甸一中高17班毕业,9月考入西南民族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攻读藏语言文学专业,读了5年后毕业回家乡工作。读大学期间,我记得第一年在预科部强化学习藏语文,班级名叫做藏文先修班。学的教材是由马月华编写、胡书津审定的《基础藏文课本》(康方言)共4册,这套教材是西南民族学院为了适应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和不断提高藏语文专业课的教学质量,通过多年来从事藏语文教学经验总结、编写的适用于藏语文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基础藏语》课本。班主任周金菊老师说,这套教材适合于不会藏语的学生初学藏语使用,同时可供有藏语基础的学生进一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使用,也可以作为函授和自学用书。nDK中国藏族网通

第1学年讲授完成了。学校要求,学生要初步掌握康方言的语音、基本句型和常用词汇,具备与藏族一般会话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藏语文专业打下基础。对我来说,通过1年的学习收获很大,加上学习母语障碍很少,从小听藏语说藏话,对我没有太大困难。在1年时间里,我达到了学校规定的学习要求,得到了老师们好评。nDK中国藏族网通

1987年9月作者考入西南民族学院,在教学大楼前与云南同学合影留影。张国华 供稿.jpgnDK中国藏族网通

1987年9月作者考入西南民族学院,在教学大楼前与云南同学合影留影nDK中国藏族网通

第2年开始学习大学课程,除了上汉语公共课外,重点上藏语言文学专业课。在4年里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藏文文法、现代藏文文选、翻译理论、翻译理论与实践、历代藏文文选、藏族简史、藏族文选名著选、萨迦格言、诗学与修辞、藏文历史名著选、汉藏语言比较研究、藏文修辞学、藏学专题讲座等。nDK中国藏族网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尼汝是藏族文化比较厚重的地方,传统的藏族情歌、锅庄、谚语、故事、神话、传说、吉祥祝词等民间文学源远流长,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影响至深。加上自己的天生爱好,对收集整理、挖掘研究藏族民间文学情有独钟。通过5年的藏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我毕业时可以用藏文写文章,这样就写了题为《试论中甸情歌的表现形式》(藏文) 毕业论文,经过论文答辩通过,获优秀论文荣誉。最后,我成了在全班32名学生中唯一用藏文写论文的,这与从小受藏族文化的熏陶和后天在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下努力学习分不开。在论文答辩会上,我用藏语答辩,现任西南民族大学文献研究中心,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因明逻辑学、藏族文献学、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奔嘉老师也是我的论文答辩老师。他说,用5年时间学藏文,用藏文写出毕业论文可不简单,所说的藏语,也是很地道的康方言。nDK中国藏族网通

毕业实习是大学课程里必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1992年4月至5月间,学校安排我们班到甘孜日报社实习40多天,在藏文编辑部里翻译新闻稿件,第一次翻译的是一篇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消息《南京市家政援助公司频频诞生》,稿件发表在《甘孜藏文报》上。这篇消息译稿被我剪下来后,至今还存于我的《藻饰词论》一书里。此次在甘孜日报社的实习,对我如今从事民族新闻工作启发和帮助很大。nDK中国藏族网通

1992年7月我毕业时,全国上下正在开展第一轮新方志编修工作。但在迪庆方志界里,缺少懂藏文的修志人员,而且急需要用,翻译藏文历史资料,弥补资料的不足迫在眉睫。时任迪庆州志办公室主任的刘群老师从迪庆州教育局查看了学藏语文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档案,最后他挑选了我到州志办公室工作,7月15日到单位里报到上班。我在州志办边学修志,边翻译藏文档案资料。当时,州志办、州档案局刚收集回来大量的藏文档案资料,特别是藏传佛教方面的藏文档案资料,等待弥补《迪庆州宗教志》的资料不足,后来如愿以偿。在州志办期间,为了查找历史资料,我们单位的全体同志走遍迪庆的山山水水,每一座寺院教堂,每一个档案馆,每一个乡镇,每当大家查找到资料时就像找到金子一样欢歌笑语。最有意义的一次,1993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我们州志办组织全体人员到德钦、维西、中甸三县走了一圈,行程1000多公里,查阅档案600多卷近千万字,访问近百人,收集10册印刷稿和手稿,记录资料约20万字,共收集到200万字的资料。我们回来后,时任州志办副主任的杨正文老师写了一篇题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山——全州巡回收集资料札记》的文章,发表在《迪庆方志》(1993年第3期)上。他这样写我:“是个有使不完力气的青年,凡脏、重活都是他的专利,因为有了他,查找到藏文资料时我们才戴上了望远镜、显微镜。”这是杨正文老师对我的肯定和鞭策。nDK中国藏族网通

作者出生的地方——滇川交界处的新沾河流域牧场。张国华 摄_.jpgnDK中国藏族网通

作者出生的地方——滇川交界处的新沾河流域牧场nDK中国藏族网通

在迪庆州志办的4年时间里,是我的人生历程中收获最大的4年。机缘很好,遇到了恩师陈纪、杨群、杨增适、杨正文、刘群以及其他同志,他们手把手教我成长,恩重如泰山。1996年7月,《迪庆州志》(初稿)成形,我调到迪庆州委统战部工作。10年间,我面对15种统战工作对象,做团结、联合工作。更多的是面对民族、宗教、国外藏胞等统战工作对象,用藏文和藏语的频率更高,有时候是文字翻译,有时候是语言翻译,有时候是直接对话。nDK中国藏族网通

2008年10月,从迪庆州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职务上调任迪庆日报社副总编辑,分管副刊、藏文报、办公室、广告等工作。《迪庆藏文报》的工作变成了我的重点工作。回想起来,藏文报与我十分有缘,1995年《迪庆藏文报》挂靠《迪庆日报》(汉文版) 试刊发行时,迪庆日报社藏文采编人员只有1人,是通过迪庆州藏学研究所等社会力量来办藏文报,我也是其中参与者之一,每期都翻译1至2篇,按期交到报社,有时候还采写新闻稿件,积极性很高。nDK中国藏族网通

通过多年的争取努力下,2009年6月3日,《迪庆藏文报》获得国内统一刊号,于2011年1月1日起公开出版发行。从此,迪庆有了一份公开出版的藏文报,开创了迪庆历史上民族文字出版物的新篇章。《迪庆藏文报》成为云南省藏区主流宣传媒体之一,云南省唯一的藏文报。nDK中国藏族网通

作者的家乡尼汝普拉村。张国华 摄 106_.jpgnDK中国藏族网通

作者的家乡尼汝普拉村nDK中国藏族网通

2013年5月,迪庆建起了云南藏区首个藏文网,实现了藏文网、藏文数字报和藏文报采编平台全媒体一体化,为海内外读者网上浏览色彩斑斓的香格里拉提供了一个崭新平台。2015年6月15日,在实现藏文报与藏文网优化联合传播的基础上,又开通了《迪庆藏语传媒》微信公众平台,紧接着11月26日开通了《迪庆藏文手机报》,均为云南省唯一的藏文微信平台和藏文手机报,也是云南省首个开通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微信平台和手机报,从此,迪庆日报社拥有了报纸、网站、微信、手机报等4个藏文传媒平台,不断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方向迈进,既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需要。nDK中国藏族网通

媒体融合发展,前方没有终点。2017年6月18日,又开通了手机客户端香格里拉APP藏语平台,一路走来,不断扩大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nDK中国藏族网通

作者在迪庆州志办公室工作期间,与州志办的领导和老师们一起陪同云南省志办的领导和老师在香格里拉虎跳峡田野调查。张国华 供稿02_.jpgnDK中国藏族网通

作者在迪庆州志办公室工作期间,与州志办的领导和老师们一起陪同云南省志办的领导和老师在香格里拉虎跳峡田野调查nDK中国藏族网通

不管是藏文报的发展,还是藏文网、藏语微信公众平台、藏文手机报、香格里拉APP藏语平台的建设,我既是藏文媒体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又是直接参与者和实践者之一。一路艰辛,一路创新,一路喜悦,一路收获,从藏文传统媒体到新型媒体,从单一藏文传统媒体到多种藏文新型媒体,将来的藏语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之路还很远。我们的脚步不会因一点收获而停止,我们的创新发展项目永远在路上,我们的文化传播责任也永远在路上。nDK中国藏族网通

编辑:才贡加
相关稿件